据媒体报道,财政部29日发布《关于推动地方财政部门履职尽责、奋力发展,全面完成各项财税改革管理任务的意见》,敦促地方财政部门提速财税改革。《意见》共提出了8个方面的改革重点,包括:明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减少财政行政审批;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安排;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加快支出预算执行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关键是,地方财政应当改什么、在哪些方面改,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通过改革杀出一条新路,难度很大。
很显然,改“土地财政”,是地方财税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难题。要知道,地方财政今天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因为,“土地财政”不同于传统财政,传统财政需要企业提供税源,税源多,才能收入多,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否则,就要严格控制支出。即便政府再强势,征管手段再强硬,也不能把没税变成有税、把企业逼死。“土地财政”则不同,政府只要动用一下行政资源,把地价、房价炒高,就能财源滚滚了。从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到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
依赖上了“土地财政”,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吃完祖宗吃后代的现象。因为,一旦地方政府花钱的手脚越来越大了,自然要把以后的钱拿到现在来花,负债也就自然而然地越积越多、越积风险越大了。在地方政府已经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对“土地财政”进行改革,把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的泥潭中拉出来,政府的信用危机将随时有爆发的可能。纵然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将风险后延,也难免新的风险出现。
需要改革的第二个方面,毫无疑问是预算的随意性。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到现在,财政收入增长了30多倍,但是,政府的困难平减反增,原因何在?就是预算的刚性不强、随意性太强,多数地方的预算成了摆设。因为,在财政增长这么多的情况下,公共事业、公益事业、民生等方面仍然投入严重不足,钱都到哪里去了,这显然是一个谁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准确的问题。在这二十多年中,到底浪费了多少钱、多少企业和老百姓的血汗,可能是一笔永远也算不清的账。
都说财政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了,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听起来确实如此,分析一下决不是这样。实际上,在现行财政账本中,能够腾出来的资金仍然很多,只是预算被固化了,成了政府领导和部门的既得利益,动不了,也没法动。如果不改革,不把预算法作为财政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的最高法则,而是预算由人来决定,则个人意志来决定,财税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如果能够解决好预算的刚性问题,接下来需要改革的方面,就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财政到底有多少存量资金,问题财政部门,哪个地方都会说没有,都说入不敷出。但是,每到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就会出现了。到底是真紧还是假紧呢?为什么会出现突击花钱的问题呢?难道真的只是资金拨付的进度问题吗?显然,也是不实事求是的。退一步讲,就算是这个原因,也应当有一个盘活存量的问题的。
所以,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也应当是地方财税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只有把财政存量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提高,财政困难才能得到缓解。同时,这也是堵塞漏洞、防治腐败的需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改革征收机制。这里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征管,二是各种收费。对前者来说,“不攀比”是最急需改革的方面。因为,在地区与地区的攀比思想下,依法征收往往被搁置。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当的地区,都会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总量作为官员攀比的最重要筹码。如果说GDP的增长速度,上级政府还能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和调节的话,财政收入就完全由地方政府所控制了。所以,改革攀比思维,让地区与地区之间不要攀比,是确保财政收入按规律增长、依法征收最重要的方面。对后者来说,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则是最主要的手段。对收费来说,政府必须控制、必须减少,再不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经济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企业的负担会越来越重。中国的企业,已经是全球负担最难以承受的国家之一了。
总之,对地方财税改革,既要确定时间表,更要制定路线图,尤其要适合地方特点,提出更具可操作性、更紧迫的改革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