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阴霾已经笼罩全球好多年头了。复苏经济,美国似乎给出了标准的药方--量化宽松(QE)。三轮QE带给美国的效果不错,日本和欧洲跟着复制效仿,但两大经济体的试验证明,QE并未让日本和欧洲取得预期效果。尴尬的是,除了QE,日本和欧洲也别无其他拯救经济的良策。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也不乐观,第一季度7%的经济增速意味着下行压力更大。国际社会一直在追问中国版QE何时推出,但谨慎和多手段共用的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看起来并不具有典型的量化色彩。现在,各大机构似乎看到了中国版QE的呼之欲出。4月30日的FT中文网认为,中国将加入“量宽俱乐部”。理由是:一是不久前央行宣布的降准(1个百分点)比预期大了很多,降准降息通道大幅打开(预测近期还会降息);二是央行准备允许商业银行以地方债为抵押获得央行资金,以便减轻政府债务压力,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的确,中国在货币政策上开始有了更多更猛的举措,而且是采取财政、货币双宽松的方式来进行,以便实现稳增长。但这真的就是中国版的QE吗?这是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笔者以为,就宏观而言,中国货币政策和美日欧QE有相仿之处,皆是通过利率下调以增加市场流动性。但中国货币政策投放。又略有不同,从去年早些时候的定向降准到去年11月份以来至今的两次降息降准,央行实施的是渐进性有节制的货币政策。虽然力道在加大、幅度在提升,但还称不上美日QE的全面放水。
至于地方债置换,央行更多考虑的是地方债高企的风险,是为地方政府减压,而且银行似乎兴趣不大。目前,央行看似出台或即将出台一揽子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也不能就此认定中国版QE已经成为“完成时”。至多,中国版QE只是趋势,或者说是“将来进行时”。
之所以如此,中国和美日欧的情况在本质有有所差异。和美日欧成熟的市场规则和法治环境相比,中国调结构的任务很重。因为中国并不具备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推行QE的市场平台基础。调结构是稳增长的前提,如果仅以稳增长为目的,极有可能会重蹈2008年大投资时代的覆辙。那一场4万亿的投资狂潮,导致现在的产能过剩,地方债高企以及房地产萎靡。可以说,2008年属于烧钱买增长的政府主导行为,现在的决策者不可能再走以往的投资刺激型老路。何况,大投资时代的副产品,现在还需要慢慢消化。
故而,调结构依然是当务之急,强改革是手段,在此基础上的稳增长才有意义。当然,由于第一季度的增长率回落到7%的低点,这将拉低内外两个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因而,近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宽的信号似乎更强了一些。但是,“双宽”和货币政策的放量放水是有区别的--尤其日欧版QE,主要是围绕提高预期通胀率来展开,以刺激经济增长到达中低速水平。中国不一样,中国在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地方债水平和影子银行规模,且要防范中国经济不能硬着陆。因此,在一揽子政策举措中,货币政策宽松只是其一--如果这也叫中国版QE的话。
宏观经济不可能靠一剂猛药就能救治,中国2008年的大投资计划说明了一切。不顾一起的刺激增长,将带来中国经济持续的亚健康,而且还面临着沉疴转成病入膏肓的风险。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是项技术活,必须要做到综合权衡,这正是决策者和观察者的不同之处。对决策者言,强改革动力不能减,调结构耐心不可丢,产能消化不可急,财政货币政策须并进...执念于紧急去疴的休克疗法或拿来美欧日式量宽,或许会使宏观经济运行陷入极端险境。正因为如此,中国楼市在前几年的宏观调控点刹中,开始慢慢适应现在的市场为本的环境,挹注刚需的政策性活力(3.30新政)使得楼市没有在低迷中走向困境;高企的地方债也会发生连锁反应式的违约险情;过剩的产能除了自我消化,亦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找到了外向输入的正效应。
还有就是,自贸区扩容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公布,给予中国改革开放新的活力,四个自贸区正发挥着当年四个经济特区的改革前锋作用。而且,自贸区时代的改革开放,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拓荒,而是依法先行先改的实践。更要者,在这轮深化版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全球化的资金、技术,而是主动创制属于中国走向世界的模式与秩序。
就此宏大目标言,中国也不仅仅是拿来QE的策略,而是正在实践升华中国发展模式的系统化战略。当然,7%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处于“高速”,但横向自比的确让人有些危机感--何况整个国际社会都在时刻紧盯中国经济增长,而且很容易形成中国经济不行了的氛围。
在此情势下,货币政策的“旋钮”拧得更大一些也具有提振中国市场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