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替人民币说了公道话


真是造化弄人。这些年人民币没有少受奚落和指责,声音最大的是美国,其次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因是,美国和IMF都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简言之,人民币兑美元应该升值。美国一直在敦促人民币升值,以此来平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之中,这是中美贸易冲突的主旋律。差一点,中国就被美国列为操纵汇率的国家了。

 

和美国一样态度的还有IMF2011年,IMF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2012年则称人民币“中度低估”。IMF的态度变化,是在危机后期--期间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升值,中国官方亦称要保持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本届政府也将顺差过多视为负担。全球危机西方国家的颓势以及中国汇率政策的变化,使得IMF对中国和人民币汇率的评价越来越客观。

 

另一值得关注的事实是,为了确保IMF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效应,该组织在2011年“20国集团”(G20)峰会上做出了改革决定,即将该组织的配额扩大6%,并给予新兴市场国家。

 

不幸的是,这一改革在美国国会遇到了麻烦。导致这一改革至今未能破局,所谓的IMF配额调整也成了一句空话。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的成立。

 

尽管如此,IMF离不开中国,中国也希望通过IMF在全球发挥更大作用。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最大目标。让人民币加入储备资产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2010年人民币曾经尝试进入SDR但没有成功。现在情势发生了变化,IMF对人民币汇率少了既往的疑惑,而且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批评声音也少了。更主要的是,美国国会阻滞IMF改革已成为千夫所指,再加上亚投行的倒逼,现在是人民币被IMF纳入SDR的最佳时机。

 

由于IMF理事会随后将对SDR成分货币进行全面评估,或在年底宣布最终决定。因而,对于中国言,这是人民币纳入SDR的绝佳机会。

 

人民币纳入SDR最大的障碍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是IMF的底线原则,但人民币目前还做不到,因而今年人民币纳入SDR尚是未知数。

 

中国和IMF,都在积极努力,以便让人民币尽快纳入SDR。按照中国习惯性的逻辑说辞,这符合双赢原则。

 

世界在变革,全球经济秩序也在悄然变化。作为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的“残存”(该体系早就事实上瓦解),IMF有宏大的抱负,即借助新兴市场的新鲜血液,实现其在后危机时代的涅槃重生。中国经贸影响力势如破竹,AIIB已经成长为全球性开发机构,而且相比美国一定要维持在IMF的否决权,中国在AIIB的份额只有40%(和西方国家所占份额相当)。老秩序力量的保守和新秩序力量的开放,让IMF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将人民币纳入SDR,不仅使IMF维持了新老秩序力量的平衡,也使IMFAIIB能够协同共进。

 

相比世界银行(WB)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观望,IMF走出了与时俱进的重要一步。

 

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使经济全球化之路变得更为坎坷,但无论美国和中国,都不能违逆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全球经济秩序的象征,IMFAIIB也许存在着主导权之争,但开放多元才能化博弈为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