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非凡效应
喻建国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极为轰动人间的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短暂的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身体却每况愈下,他在自我深刻反省后,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从此开始了他的格外轻松并愉快的生活,健康状况日渐好转。这件事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助人为乐对于人体具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在我国也有一件脍炙人口的事情:107岁离世的邵逸夫,生前乐于助人,曾经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中无偿投入大量资金,他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使大量人群受惠。医学和心理学界都认为这是他获得高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人员在艰苦的研究中发现:能够给予别人物质帮助的人,致死率可以降低42%;能够给予他人精神支持的人,致死率降低30%。所谓致死率是一种频率指标,指的是因素致死的几率,即因素造成死亡的概率。
美国有一位医学研究员做了个研究:将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义工组;另一组为义工后备组。10个星期后,义工组的学生相比后备组,他们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显著地降低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运转状况大大优于未参加义工活动的同学。
事实上,助人为乐,也就是与人为善,是善良的展开和运转,人们在善良运转中常会在体内产生有益的激素,个体在善良的运转中,心情愉快并舒畅,体内各种压力激素受到抑制,有益激素获得大量分泌。在医学治疗方面,尤其是精神病治疗方面,已经把帮助病人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作为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行善已经被大家普遍认定为延年益寿的良方,健身强体的有效措施。行善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做起,经常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群体,悦纳社会,就是最基本的行善。悦纳自己看来是最不成问题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会对自己很不悦纳,他们厌恶自己,对自己看不顺眼,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存在不屑一顾,他们甚至想要毁灭自己,或者是改变自己,而且采取的改变措施是非常野蛮的。对自己都不能悦纳的人,对别人那就更别说了,讨厌别人,对别人的存在耿耿于怀,欲毁之而后快。对群体同样如此,最好是自己所在的群体遭灾遭难。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社会也极度讨厌,对社会中的存在愤恨不已,满腹牢骚。
欲行善,就先要从悦纳自己做起,对自己所有的存在要感恩,要思来之不易,当万分珍惜。对别人也要珍爱,能有别人在自己身边,这是缘之所至,千年难逢,要遍视他人的优点与美尚,从中萌生无限爱意。对自己所在的群体也要倍加爱护,能够清晰地认清自己所在群体的优越性,对自己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占住一个位置视为三生有幸。对自己所在的社会,同样需要这样热爱,无比珍惜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