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衷考试看取仕标准的历史变迁(6月12日)
关键词:考试 历史 人生
自古至今的取仕标准,首先看血统,其次看品德,再次看学识,最后看能力。然后从能力再到血统与人脉关系,并形成新的循环。
从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角度,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别,就是评判标准在学识与能力之间的差别。虽然所谓能力未必是基于自身努力所具备的能力,而更多的是基于血统与裙带关系所天然形成的能力,又回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族观念,但毕竟中国是需要践行从单纯从应试教育看学识,逐渐朝撇开学识看能力作为选人标准去转型的。
血统之说从周文王倡导的等级制度开始,到西汉初年就结束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孝治国,孝子相比于贵族身份更容易获得官位,从西汉开始的这种品德与血统之争,直到隋文帝的开科取士,武则天的发扬光大,逐渐演变成了通过考试来评判学识,并而给寒门士子以机会,经过大宋王朝的深化,历经明清,绵延到今。
因为有开科考试,所以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虽然总是有各种形式的科场舞弊,但都难以掩盖考试的相对公允性。
当人不再痴迷与热衷于考试的时候,就是真正重视自身能力的时候,当然家境显赫的名门望族,政界商界军界演艺界的明星,会有更高的基础,会“抢跑”并得到更多的机会,严格意义上并不具备绝对的公允性。
人之所以重视考试,是因为考试是对自己的阶段性总结,类似于在努力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一枚徽章或者“小红花”的认同,或者形成分流,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把资源重新洗牌,不管是国考、公考还是考研以及语言甚至驾照考试,都会让自己在人生的境地中走上另一层台阶。
考试规则的制定者,从一己私利的角度可以在使用权利的时候感受到被需求、被尊重甚至被巴结讨好,以至于可以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结交达官显贵,获取金钱与物质方面的利益;而从集团利益角度,更多的是强调自身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存在感。
比如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基于对贵族血统的挑战,统一的命题,统一规格的答案,统一的评判标准,答对了就进来,答错了就在外边候着等下一次机会。
以考试结果录用人才,才会出现“五十少进士”之说,那个据说80多岁才中状元的梁灏,才可以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而范进也会由于中举而疯掉。也经常会出现穷经皓首的老人与尚未弱冠之年的孩童一起考试的情况。
每年都会出现临近“知天命”之年的人依然在参加高考,头发花白的人在大学校园里求学的情况。我们在敬仰他们的求学态度之余,总是不禁感慨——每次都在重复感受“名落孙山”的挫败感,这是什么样的折磨!当一个人把毕生的时间与精力都耗费在应试中,即使拿到比别人多出很多的证书,又能如何呢?
那些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那些即使读大学都没耐心等到毕业的人,甚至那些根本没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义务教育的人,也不乏出类拔萃的精英,取得高学历的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与正统教育而言,就是出奇制胜。
所谓出奇更多的是另类,而算不得主流,虽然我们不主张“出奇制胜”,但把人生的评判权放在别人手上,让自己失去基本的方向感的驱动,这无疑也是一种悲哀。
热衷于考试的现象,总是让贾春宝想到鲁迅所塑造的孔乙己,张口闭口“回”字的几种写法,或者是在大学期间,用提问回答方式记单词(当时称其为“卯词”),当我们离考试渐远,我们的子女与学生又把我们拉回来,因为他们要考试,考试关系到TA们的人生,或者由此关系到我们的“操行评语”,所以会关注。
每年都要抓到替考的枪手、舞弊的主考,让人啼笑皆非的考题与针砭时弊的“零分作文”,让人扼腕令人感动的场景,更多时候,考试无非就是一个话题,供人调侃促进交流甚至发牢骚,追寻曾经鲜活的记忆、求得内心的再平衡。
假如我们依然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度,去关注考试现象,从面对考试的倒计时,到异乎寻常的身体与心理关爱,再从媒体连篇累牍的话题关注,到诸如警车开道专车接送、家长伴读陪考、学校誓师鼓劲的态度,考场上的学生才是悲凉的。
其实人生的道路可以有很多选择,人生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中,总是感觉惴惴不安,总是会由于紧张而失去正常水平,所以才会出现某些心理素质不高的人,出现由于焦虑恐慌而晕场的现象。
热衷考试是一种病,不管是有考试癖好的人,还是有考别人癖好的人;不管是考试的拥趸者,还是热衷于考试话题的人,保持适度关注即可,而无需让自己过于痴情。
贾春宝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