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智酷系列论坛之《普惠经济的想象空间》发言实录
林永青:我有两个话题,一个是回应一下刚才段老师讲的,换一种话语结构来说。因为我本人也是这个书的作者,就不再用这本书的话语体系来说,换一种话语结构。这本书我理解更多的是从管理学,包括一些社会学,包括一些商业模式、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谈问题。我现在想谈稍微宏观一点的问题,其实也顺便回映一下刚才俊秀老师的问题。我想谈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是我以前的一个老师,叫Susan Strange,她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奠基人。她提了一个所谓经济的权力来源的分析框架。我喜欢从反面来思考问题,其实普惠的问题的“反问题”是权力问题。什么叫普惠?就是对权力的解构。
她谈按照重要性来谈,权力来源有四个:第一个是安全;第二个是生产;第三个是金融;第三个是知识。现在想倒过来谈,先从相对不重要的来谈,先谈谈知识。
知识的问题,我个人兴趣很大、也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当初跟晓峰老师我们能成为合作者,实际上也是因为他在研究智力资本,我一直在研究知识资本。马克思很早就讲过一句话,“所有的等级制实质上都是知识的等级制”。为什么西方美国很多东西都在碍着垄断话语权的地位呢?实际上是因为他在设计一种新的知识框架,不展开说了,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今天手机移动操作系统的竞争。当年包括像哈耶克无数的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比如说哈耶克50年前就讲货币是不是一定要由中央银行来发,这是一个知识权力的问题。
第三重要的是金融。现在讲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其实也是一个权力解构的过程。美国从2012年奥巴马签众融(crowdfunding)法案的时候,就是把金融权力还给每一个金融资产的拥有者。机沟投资人也好,银行业好,那些钱是每个储户的。看一下金融资产,中国差不多有90%的金融资产是银行存款,这是每个个人的金融资产。最终银行的钱是怎么花的实际上你不知道,还有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速度远远高于中央银行创造的速度。考虑到通货膨胀,商业银行还可以贷款,很快的就创造出大量的货币出来,也就是说你的钱已经被无限制的贬值。这怎么解决?就是P2P、众融,P2P实际上是把投资权力还给每一个金融的所有者。所以美国人讲这一轮的互联网金融,叫资本民主化的过程。
再往上看是生产的问题,生产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问题,一个是生产方式问题。就是说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所以之前包括媒体经常有个伪命题,收入分配方式改革,这基本上是伪命题。你挣的钱他给你改什么革呢?所以生产方式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权力来源的问题。还有刚才谈到李赋京谈的零边际成本,更多的是从资产利用率角度来谈的,还不主要是普惠的问题,比如嘀嘀打车。
最后一个是安全问题,传统上大家对它不重视,但是安全反而是最重要的问题,传统安全指的是国家安全,你这个企业安全、财产安全,甚至是本体论的东西,这是第一位的。我注意到刚才马总谈了两个词,一个是讨论安全是从还原论,现在慢慢往整体论转。还原论是西方观点,整体论是东方思维,在哲学里面有个相反相成的东西,让这个东西坍塌再升级成新的东西。比如说软件、硬件加起来,往上升一级是电脑系统;电脑系统再加上各种接入设备,再往上一级是网络系统。这个所谓的还原论和整体论,加起来坍塌以后,上面的那个东西叫系统论。系统论跟中国所谓的整体论还不太一样,因为系统还有部分跟整体的对象化的东西,有关系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很好玩。
谈到系统问题,就延伸到我想谈的第二个话题,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做一些分析。第二个话题我想谈经济学,在座的都是专家了,大家应该研究这些互联网问题恐怕都研究了十来年,二十年了,这本书应该是集大成的,这些年研究很多专家的成果的一个集合的东西。而且作为国家战略是给政府官员看的,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操作的东西了。更早一点像胡泳、段老师在二十年前,研讨一些互联网的大问题,再慢慢把一些东西具体化,变得可操作。
我想谈什么呢?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做一些未来可操作的东西,现在操作不了但是未来可操作,这是我理解互联网+2.0,3.0要做的事情,现在要开始研究了。而且这个事情也不是很远,不是50年、100年的事,可能是10年、20年的事。《后现代经济》我带来了姜奇平老师的这本书,书名叫什么不重要,可以把它理解成新经济。当时胡泳和我都给他做推介,是2009年出的书,但是这本书的很多内容现在才刚刚开始出现实践探索。在重新思考因为互联网、新经济带来的新问题,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构了,比如说什么是价值、交换、货币、组织等等,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都解构了。
我先说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说价值。姜老师的观点很有意思,称为后现代经济,我更愿意叫虚拟经济。我们可以举一个游戏的例子:游戏的角色里面,在所谓虚拟经济时代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集合。我们就拿角色游戏来讲,你可能有勇敢值,可能有智慧度,耐力值是多少,颜值有多少,是由若干数字组成的集合。我只是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谈,其实很多经济学观念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事情有个由头,今年春节的时候,当时薛兆丰老师谈他们在北大搞了一个研讨会,就是互联网+这么热,但是他们非常坚持的说,其实互联网、互联网+并没有改变经济学,因为他认为人性不变,所以经济学不变。我可以想象他们当初讨论的是什么,而且当时我也认同说,如果人性不变那么经济学不变。
但是最近我又重新和姜老师讨论过好几次,我发现经济学其实变了,变在哪里?不是变在人性,而是所有传统经济学谈的都是理性问题。如果把感性问题加上去,经济学就变了。比如大家以前可能很难想象,很多人会花钱去买腾讯QQ空间的的虚拟道具。比如说某位老师给别人讲课,到底应该付五千块钱,还是应该付八千块钱,很多东西是很难定价的。就是不能完全用所谓的理性的经济学去定价,那么加上很多感性因素、情感因素在里面,所以这里面就说一个价值会出现一个集合,而不是一个点,是多维度的价值。我理解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经济学在被根本的颠覆,因为它加了一个感性维度进去。
另一个经济基本概念,交换,也一样。我们今天交换,实际上交换的是叫所谓交换价值,这瓶水值五块钱,这本书值二十块钱,相当于四瓶水交换一本书,叫交换价值、抽象价值。但是并没有交换它的使用价值,一本书的使用价值和一瓶水的使用价值不一样,但是新经济是不是可以交换使用价值?或者把它们的使用价值具体化呢?所以从抽象要上升到具体,马克思讲的,这是更感性化,更具体化的过程。所以我在想,是不是之后我们要讨论下一个版本的互联网+,我们是不是把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的问题加进去,因为这个事情已经开始在改变了,已经不是非常远的事情。还有重要的问题是,所谓的虚拟经济实际上先天地跟服务是分不开的,商业或产品很容易定价,而服务有非常多维的价值标准,我说完了。
……
林永青:我想回应一下,我也是忍不住,回应一下段老师的问题(人类的技术前景是否是乐观的?)。我倒觉得这个事情上不要放太多的情感在里面。卡尔-波普尔认为有三个世界:物质、意识、知识。认为知识会自己独立进化,我理解知识以后会成为对人性的,或者对人类异化的东西,可能是最大的力量。我注意到刚才马总也谈到科技进步在推动,实际上科技这件事情,进步可能加个引号。可以理解成有一些进步是非常确定的,比如说让人的生命延长,如果从人的角度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还有一些所谓的科技的改变,很难断言它是否在进步。
这回到我刚才谈的知识权力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所以他希望把他的知识权力化,人类一直在竞争。像当年说电脑、手机有不少的标准,CDMA什么的,今天也是这样。至少今天苹果跟安卓也还在争标准,WINDOWS10马上要出来了。我一个朋友是微软的高管,说现在盖茨终于回来了,之前盖茨跟鲍尔默打的一塌糊涂,盖茨才去搞基金,搞公益。现在鲍尔默走了,又选了年轻的下一代做微软CEO,盖茨希望用150亿美元来砸WINDOWS10,而且重新回归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相比较原生APP,这一轮HTML5可能会在连接一切上成为一个更大的基础标准,这里说个八卦。
其实人们是在用不同的知识重构世界和权力舞台,人类搞出来的知识已经失控了,广义讲知识比科技是个更大的概念。但是还有一个故事,我原来在英特尔,现在叫硅谷,当年在德州奥斯汀有另外一种半导体元素,我忘记了那个词,就叫X吧,但是两个团队同时在推动。结果硅搞的快,这个非常偶然,如果X搞的快,今天可能就会叫X谷、而没有硅谷了,这里面实际上是一个知识战争。
去年我和KK对话时问了一个问题,他在讲进化、失控,我就问,人是不是其实也是机器进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什么是母鸡?母鸡是一个蛋生另一个蛋的工具;那么,人是不是机器产生机器的工具呢?人类本身实际上也可能会出场,知识本身可能是搞了一种人工的东西、类人的东西,最后可以把人类搞掉。我总体上是不太乐观、也不悲观。我对自己的这个解释,或者试图说服自己,我们不要放太多的感情在里面,《道德经》讲“大道无情”,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