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谋划建1000公里区域快线


 京津冀将建1000公里区域快线 总投资额超千亿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市郊铁路(也称“区域快线或市域铁路”)的规划被提上日程。到2020年,以北京为中心的50公里到7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轨道交通圈”将初现端倪。首条区域内快线确定为平谷线,该线路还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快线的样板,有望方便百余万人出行。
   按照规划,未来京津冀将建成约1000公里区域快线,按照此前数据推算,每公里快线轨道建设费用约为1亿元,仅快线轨道建设就可能花费超千亿元。
      与普通地铁相比,区域快线列车一是最高时速每小时能达160公里,比普通轨道交通六七十公里的时速快了1倍多;二是站间距大,地铁平均为1公里左右,而快线站间距平均为六七公里,这样运行速度大幅提高,预计列车跑完全程大约需要四五十分钟。这条线路在京内设站比较密集,出京后站间距拉大。
   规划显示,平谷线全长72公里,其中约22公里穿过河北。从东四环东风北桥出发,沿途经过北岗子、曹各庄北和宋庄,出北京在燕郊北和三河西分别设站,再到平谷马坊,经马昌营到平谷西,之后分别停靠平谷和泃河湾站。目前,河北段站位设置细节正在征求意见中。
  

   平谷快线的建设,对于长期“出行难”的燕郊居民来说算是重大利好。燕郊位于潮白河东畔,西与通州区隔河相望,与天安门的直线距离约30公里。正因为此,这里成为许多“北漂一族”的安家之地,据统计,现在约有30万在北京上班的人在燕郊居住。但燕郊到北京的公交车次非常少,铁路只有在早晚有几个班次。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燕郊30万人通勤的问题,还要靠大容量、密度大的区域快线。区域快线和地铁的运营模式很像,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趟,这样能够让到北京市里上班的燕郊居民真正实现便捷出行。

资料图:下班后从北京挤公交回燕郊的人群

1000公里快线规划上路
  未来,随着平谷线的推进,北京区域快线规划建设提速,将建成约1000公里区域快线。1000公里快线的总投资额应该超过千亿元。(建一公里地铁需要花费5亿元左右资金,高铁需要近2亿元)。
 
    在区域快线网络中,除了新规划线路,利用既有铁路开通区域快线也将成为一种模式。目前从燕郊发往北京的通勤列车就是一种尝试。交通部门正在沟通,将这条通勤线路在起止站做好接驳,协调好发车时间,真正发挥通勤交通的作用。
    2015年将推进三省市间的轨道交通衔接,重点研究、逐步解决京津冀区域城际铁路网、市郊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网的合理交通分担和有效衔接问题,编制《北京、天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北京、天津、石家庄市市域(郊)铁路网规划》。
    在即将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北京周边建立数个微中心,借此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微中心的提法和此前的卫星城很相似,但卫星城模式可以说已经失败,所以微中心必须要吸取教训。总体来说,微中心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既距离、通道、规模。
    微中心数量可以众多,可规模不宜过大,因为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已被证明难以管理、容易失控。最关键的就是微中心与城市核心区必须建有非常便捷的交通线路,也就是要建立低票价、一站到达的市郊铁路。(资料来源:新京报、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