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创新推动的三次大转型(二)续
2、第二次企业大转型(续)
在网络大潮面前,英特尔公司积极开展一些利用Internet的有益探索。1991年,建立英特尔总体设计实验室(IAL),在600多名员工中,大部分是程序设计人员。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新型软件,其中包括使万维网网址通过Internet发送和收视视频信息更加方便的软件。万维网用户为此必须购买装配有快速微处理器的附加线路板。IAL还开发了普及应用Internet电话的软件,并使它的软件成为Internet的标准。1993年,英特尔第五代处理器问世。英特尔公司的286、386、486芯片产品性能出色,颇得用户青睐,日渐深入人心。由于按照法律规定数字是不能用作商标名称的,于是竞争对手也采用286、386、486为其处理器命名,令英特尔极为愤慨。为了与其它公司产品相区别,英特尔公司决定不再延续采用586的名称,于是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征名活动,最后选定“Pentium”:其含义是“Pent”在希腊文中表示“5”,“ium”看上去是某化学元素的词尾,用在这里可以表示处理器的强大处理能力和高速性能。“Pentium”的中文译名“奔腾”更是显示了处理器的强大活力。英特尔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厂商,全世界85%的个人电脑都打上“内装英特尔(微处理器)”(Intel Inside Intel)的标志,稳稳地垄断了作为电脑心脏与大脑的微处理器的制造与经销。1996年,英特尔公司的芯片销售收入为208亿美元,盈利51.57亿美元,相当于“电脑之王”微软公司盈利25亿美元的2倍以上。1996年盈利比1995年增长45%,增幅居《幸福》杂志所列美国500家大公司之首。现在它销售的芯片利润高达60%左右。英特尔公司投资回报率年均达到44%。英特尔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PC市场取得最辉煌成就的信息技术企业,众多的PC商每卖出一台PC,都意味着为英特尔公司“创收”100至上千美元。企业界的一些分析家不无揶揄地指出,企业界的PC厂商都在为英特尔“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