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GDP考核,真的就能告别GDP吗?
2014年,浙江省政府宣布对欠发达山区市丽水取消GDP和工业增加值考核,让这个90%以上土地都是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城市,开始能够喘口气,安心保护生态环境,专注发展生态经济。然而,今年二季度起,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模棱两个的上级指示,加上一些互不协调的垂直考核,使得GDP“剪不断,理还乱”,基层干部承受稳增长压力。
实际上,没有了GDP考核,对一产、二产、三产的考核仍然被“打散”在各个分类指标里;没有了GDP考核,工业增加值、工业园区排名依旧秉持着“唯增长论”;没有了GDP考核,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还要多守一道经济增速底线。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现有的考核体系并非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以数为本”;现有的考核体系无法因地制宜,而是“全国划一,层层传导”;现有的考核体系难以保持定力,常常受到短期经济波动的干扰。
另一方面,经济体量过小、经济增速趋缓,照此下去,丽水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是否永远不可能赶上杭州等发达地区?换言之,在全国多个省份对国家级贫困县、限制/禁止开发区取消GDP考核之后,能不能创制一个综合性经济指标,取代GDP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萨缪尔森语)?
实际上,早有这么一个指标——绿色GDP。据该核算体系的牵头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介绍,绿色GDP核算,就是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绿色GDP已获得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认可。
按照绿色GDP的标准,国内发达地区,往往也是更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也基本是人类开发强度更大的地区,资源消耗大、环境容量少、生态破坏的概率高。反观之,像丽水这样森林覆盖率接近80%的地区,生态资源被折算成生态资本计入绿色GDP中,“绿水青山”就能被量化为“金山银山”,经济上的“穷邻居”,可以秒变生态上的“高富帅”。
绿色GDP绝非统计口径上的“数字游戏”,它代表着支撑生态农业、生态型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基础生态资源。众所周知,生态农业需要干净的水、重金属不超标的土壤,生态型工业需要为雇主、雇员创造宜业的工业区、宜居的住宅区;生态旅游业更是需要让城里人呼吸到久违的新鲜空气,吃到无污染的食物。这,正是绿色GDP相对于“黑色GDP”的意义——不需要等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规模,早在生态经济的孵化期,绿色GDP就能实现对生态优势的可测量、可报告、可考核,从而对各地发展生态经济形成正向激励。
过去,绿色GDP只存在于国家有关部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核算,在“以GDP论英雄”的时代,绿色GDP由于挤干了各省发展水分,成了官员升迁绊脚石,最终被束之高阁,“沉默”至今已近十年,是时候“复出”了。
如今,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色GDP再次具备在基层落地的有利时机。由于浙江省财政“省直管县”运行经年,省政府可以考虑绕过影响官员任免的市一级,从而减少改革阻力,直接由省一级对26个刚摘帽的“欠发达县”试点绿色GDP考核体系,让这些欠发达地区按照“生态优先”和“农业优先”的准则发展地方经济,不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和“乡镇工业园”的老路。
进一步说,浙江试点期间,也能给其他地方留足“预备跑”时间。如若浙江试点成功,绿色GDP就能向全国更多地市推广,成为省级政府考核地方发展绩效的新“指挥棒”。笔者希望,在经济新常态的换挡期,绿色GDP能为欠发达地区减轻经济考核的负担,增添行稳致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