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5万亿PSL意欲何求


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央行近期针对特定银行进行了PSL操作,以提供基础货币,同时调降本次PSL利率至3.1%,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未透露具体操作规模。”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新一轮PSL期限可能为3-5年,规模可能扩至1.5万亿元以上。

 

所谓PSL,是指中央银行以抵押方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其亦是一种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消息称,1万亿元PSL贷款在20144月份通过“同业往来”从央行“转移”到国开行。这次如果央行再通过PSL投放1.5万亿元的话,加上两次降准两次降息释放的流动性,可以说,一年来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最少在6万亿元以上。这个力度远远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投放量。预示着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走向宽松。

 

央行本次PSL操作释放1.5万亿元货币从本质上与美联储前几年的扭曲操作如出一辙,即:收短放长,给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是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根本性目的。以达到两大目标:增加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流动性,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解决实体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从整个市场流动性现状看,上述两项目标似乎已经达到。目前,中国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股市单日两万多亿元的交易量就是佐证。同时,整体社会资金价格在持续走低,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已经维持在低位运行。央行再次PSL操作试图继续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本次PSL利率从上次的4.5%调降至3.1%,下降0.6个百分点,将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

 

不过,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两大目的似乎没有达到。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仍旧融资难融资贵。有实体经济本身不景气的原因,更有金融体制肠梗阻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央行引导市场利率和流动性余缺的效果较差,渠道不畅,信息传递不佳。一个最大问题是市场化的社会融资与笼子内的资金循环相互割裂。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而是设置了门槛,由准指令指挥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将市场化程度高的中小微企业挡在了门外,使其只有寻求市场化融资出路,而这种融资成本很大,利率很高甚至是高利贷。

 

央行的货币工具手段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尽快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拆除市场化融资与笼子内融资的篱笆。这才能使得央行无论引导流动性余缺,还是引导利率下行,都能发挥效果,都能哺育和照耀到实体经济,才能真正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目前,这种状况只能使得央行释放的流动性被截留到股市、楼市里,催生股市泡沫,酿造资本市场风险。本次央行PSL1.5万亿元,能否进入实体经济值得担忧。商业银行获得这些资金后,背负年息3.1%的利率,绝不会放在超额准备金账户上让利率倒挂。实体经济目前对资金没有足够吸引力,不排除银行将这些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股市里。

 

在地方债开始发行的当口,央行PSL1.5万亿元意味深长。此前,财政部和央行已经发文决定将地方债纳入到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抵押物之中。这1.5万亿元PSL的抵押物极有可能是地方债。实际上,相当于央行间接购买了地方债,事实上是中国央行版的量化宽松。

 

本次1.5万亿元PSL后,按理央行不应该再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甚至降息工具。同时,央行这次1.5万亿元PSL的外汇占款背景不复存在,即:4月份外汇占款又在增加。在此背景下大规模投放货币,央行的意图令市场难以理解和琢磨。

 

央行不能一味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而应该在流向上下下功夫,在效果上认真评估。笔者始终认为,目前不是流动性货币总量的问题,而是流向和结构的问题。确保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比一味放水货币更加急迫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