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李兴濂言:另类奇女苏雪林


 
苏雪林(1897--1999)女,作家。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有
 
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
 
,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
 
说苏雪林“奇”,是因为她两度留法,影响遍欧亚。她活了103岁,跨越了两个
 
世纪,是当代学者作家年岁最高者。她集学者、教授、作家于一身的“国宝”级
 
大师,杏坛执教50载,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
 
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创作生涯70年,她笔耕不辍,被喻为
 
文坛的长青树。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文艺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和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出版作品65部,逾2000万言,真正的著作等身。她
 
是五四新文学以来文坛取得最辉煌成就者之一。
 
说她是另类,是她思想维新,行为却守旧。她天生喜欢逆潮流而行。认知常常有
 
悖于众,她的文章曾掀起过多场笔战风波。
 
苏雪林幼时虽是女儿身却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艺儿
 
,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
 
,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同样
 
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尔做一两
 
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
 
称之为“野丫头”。
 
艰难的求学历程。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
 
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
 
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
 
文》、《女四书》、《幼学琼林》等。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
 
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
 
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久而久之,她不
 
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
 
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
 
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
 
1914年,苏雪林才得以进入当地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读书。不久,安庆省立初级
 
女子师范登报恢复招生,苏雪林得知消息后,“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
 
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乡里顽固长辈。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
 
。在校期间能诗善画,引人注目。1919年毕业后即留在母校附小教书。后离开安
 
庆,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1年秋,苏雪林前往法国留学,她考
 
入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创办的海外中法学院,先学西方文学,后学绘画艺
 
术。于1925年提前回国。
 
苏雪林是一位新女性,但在婚姻问题上受传统思想约束,不能自主。在法国期间
 
,她曾和未婚夫通过几次信,已发觉性情不合,便写信给父亲要求解除婚约,但
 
父亲在回信中对她大加申斥,母亲在病榻上也托人写信劝说,甚至哀求女儿,为
 
了父母双亲,她只好“认”了这门亲。在法国读书期间,不乏多情男子的追求,
 
其中有一位曾大胆向她求婚,苏雪林也为之动情,甚至倾倒,但为了父母亲的面
 
子,只好拒绝一切爱与不爱的求婚者。她的身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中国封建传统
 
女性的道德。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便将自己多年积蓄的薪金、版税和稿费拿出来,买了五十两
 
黄金,献给危难中的国家。还不断地拿起笔记述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如《乐山敌
 
机轰炸记》、《敌人暴行故事》等,激发同胞们对侵略者斗争的决心。在抗战后
 
方,人民生活极其艰苦,苏雪林和其它教授们也不例外,每天粗茶淡饭,维持温
 
饱;穿的是旧衣、棉布;住的是潮湿的老式民房,每天晚上老鼠、跳蚤与之做伴
 
;行的是十几里乃至几十里也“安步以当之”。艰苦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利用屋
 
边两亩左右的空闲土地种菜、栽瓜,自己买了锄头、镰刀、扁担,肩挑、手搬,
 
挖地、松土,播种、施肥、锄草,开出了一片菜园。她在《灌园生活的回忆》中
 
写道:我本是一个用脑的人,忽然改而用手;又是一个一向安坐书斋的人,忽然
 
跑到土地里去,生活完全改变,觉得别有一番从未尝过的新鲜滋味,于是兴趣大
 
为浓厚。
 
苏雪林赴台后,长期患眼疾,视力极差,严重时濒于失明,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坚
 
持写作。1995年,台湾当局为苏雪林举办百年庆典,李登辉、梵蒂冈教皇都为她
 
题写寿屏,赠送哖降福状,显宦名流数百人前往祝贺,但她坚决反对,虽然为她
 
举办了百岁庆典,但她说自己“甚恶之”。1973年,苏雪林从成功大学退休后,
 
生活俭朴,有关部为她捐款,他都全部拒绝。
 
苏雪林对鲁迅的崇拜,却又与鲁迅的论战。1929年5月苏雪林在《写在(现代作
 
家)前面》一文中称鲁迅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以后在《周作人先生
 
介绍》中对鲁迅及其《阿Q正传》的评价是:“对中华民族病态具有深刻研究的
 
”,“立下了许多脉案和治疗之方”。1934年冬,她发表了《阿Q正传》及《鲁
 
迅创作的艺术》,对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鲁迅的两本小说
 
集《呐喊》和《彷徨》评价说:“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
 
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然而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对鲁迅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她
 
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
 
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
 
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由于苏雪林攻击鲁迅,大
 
陆对她没有好感,但对书生意气之争,我们需要有颗平常心。
 
苏雪林就是这样又奇又另类的才女。在她103年的岁月中留下了方方面面的印迹
 
,生活中有传奇,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有建树。围绕着她既有辉煌的光圈,也有
 
对她的强烈批评、反击甚至谩骂,在一个人身上,集合着如此多的赞誉与批评,
 
令人瞩目,又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