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律一样,经济也是与商业实践、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同炒股要看投资理财成功人士的经验秘诀一样,在全民创业、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今天,已经成功的企业经验、已经成名的企业家的著作,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经管榜单中的常客——2014年,一句话前面加上马云说,仿佛就是至理名言,2015年,一本书标题前面有了互联网+,就能顺利成为机场、书店乃至咖啡厅里的招牌。
先看《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思维的本质》。酷六的创始人李善友将其在中欧学院演讲与思考整理成文,认为互联网时代创业的本质就是要用产品抓住用户,在提供功能服务的同时,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正如一个笑话所说——70后的人拍脑袋决策,80后负责执行和一个建构,而90后一看,这是什么东东?不懂。这反映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逻辑——你的对手不是友商,而是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个时代有深刻的理解,不了解新一代的用户想什么、要什么,就不能做出真正受大家欢迎的产品,创业也就很难取得突破。同样,在《一个人的电商:运营策略与实操手记》中,许晓辉通过韩寒王珞丹代言与“凡客体”营销的全程运作、创业“初刻”案例首次全方位深度剖析、小米狂飙背后的三个秘密等真实案例的解析,也说明了情感体验在营销中的重要地位。最后,腾讯科技频道的《掘金:互联网 时代创业黄金指南》,在延续了前两本的案例访谈体例后,将目光集中在了互联网服务行业的未来趋势:在线教育、移动平台的搭建,以及o2o和o2M的兴起,颠覆了餐饮、旅游、打车等诸多以往看来很难实现互联网+的行业——场景变了,一切有趣的事情 都在手机上发生;市场变了,更多的商机在浮现;商业和商业的法则也变了,一些终将没落,另一些注定要崛起,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不可否认的是,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比如联想、阿里巴巴、小米、腾讯等等,确实值得后来的创业者借鉴参考,但回看这十年的图书出版,大多是企业成功后赞歌四起,领导人都是经营之神, 滞涨期则是偃旗息鼓、无人问津,基本和公司的股价走势保持一致。相对于国外的企业研究案例,缺少全面和多角度的观察和表述,更少有对失败企业认真细致的解剖式的分析。比如:海尔、格力、美的的制造业转型为何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健力宝在广州的饮料龙头地位,是如何被王老吉取代?小米在印度手机市场上的开拓,会走上深圳山寨手机的老路吗?毕竟,图书给读者的应该是智慧和思考,而不是企业推广式的激情和冲动。
所以,与投资和企业界的热情似火相比,经济学家们要冷静得多。中国目前正处在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高速增长已经不太可能,目前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火车头还未形成,外需恢复还需要时间,内需的增长已经渐渐放缓。互联网+引领的企业转型短时间内还难有明显的效果,但其提供的“流量经济”方式却在某种程度上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在《流量经济新论》中,孙希有博士认为,流量经济正是通过经济要素的自然选择和相互联动,来实现其配置的最优化,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所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追求的就是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域之间的要素重组、互联互通,将资金、人才、技术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聚集、整合和扩散,由政府主导提高核心区域的平台和条件水平,提高“流”的效率,进而使“量”不断增多,形成良性循环。这一点,也是今后经济发展中国企和民企、政府和市场如何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从而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实现后发优势的要点所在。从宏观策略和持续发展来看,一带一路的建成,不仅是外向型经济重新崛起的重要步骤,也是西部开发和东部转型相互促进、一体发展、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