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或需要多个副都,一个通州何足疏解?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北京通州,加快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通州转移。北京近年患上“大城市病”,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雾霾等污染、房价居高不下、水资源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北京的发展,将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近年来达成的共识。
笔者认为,对于“副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 国外的大都市圈发展或有可借鉴之处,以东京都市圈为例,针对的问题是东京人口过度膨胀、商务办公过度密集、“一级集中”矛盾尖锐,交通与环境之类的“大城市病”日益恶化等问题,逐渐形成了“多核心型”城市结构理念,即:由“一极集中”向“多核分散”,控制商务功能向中心区持续集中,使其向副中心疏散,以集约化产业链为格局的发展模式,形成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都市圈。与此类似的是,北京也面临着“一级集中”的尖锐矛盾,不得不“多核分散”。但是,如何分散,还要看“利益”的驱动力。
本博认为,单一副都,是不足以缓解北京“城市病”的。或者说,单一副都,难保不使通州很快也患上“城市病”。
形成多个副都新城,有三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一是得到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既包括多核分散的战略支持,也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二是要得到北京城区的大力协作,在定位上,副都新城与北京城区,整体上应协作多于竞争。只有各方通力协作,才能有效消除行政壁垒形成的种种障碍;三是要得到潜在投资者的积极响应,要得到的是投资者看中副都新城的长远价值,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炒作效应。
2.多个副都新城之所以有可能形成,就是要解决北京现有的各种瓶颈:交通瓶颈、土地资源瓶颈、环境质量瓶颈、人口密度瓶颈等。所以,副中心新城的规划建设,它就是针对北京某个区域的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所吸引的就是“逃离”北京某个瓶颈的投资者。副都新城的规划建设,从一开始就要避免重蹈覆辙。
3. “同城效应”也许是副都新城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没有与北京城区无缝对接的轨道公交网络的话,“同城效应”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同理,其他各方面如果没有“同城待遇”,那么副都永远只姓“副”,北京城区依然是首选!
4.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市场的自然形成和自然选择是最主要的力量,地方政府只能因应市场力量,而无法为市场确定方向,通过市场进行整合最为有效,政府的规划只能起到助推市场的作用。即,副都经济,要由市场唱主角,政府规划唱配角。让拟投资北京城区的潜在投资者转而选择投资副都新城,能够打动投资者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投资副都新城的边际收益不低于投资北京城区的边际收益。其收益的比较优势是来自降低成本呢?还是来自增加需求呢?还是来自其他方面?这是副都能否成立的关键点。
5. 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创新,让在北京城区的潜在投资者,成为副都新城的设计者、参与者、利益分享者。因为,未来的发展主体是这些企业,所以在规划、投资建设、经营模式设计的各个过程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如参股、参与经营)。要通过权利分享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
房地产繁荣、商业繁荣,应是副都新城整体产业繁荣发展后的成果,而不是新城发展的先行条件。先期炒作房地产,那只能是短期的效应,而真正投资于长远的投资者反倒会望而却步。房地产的炒作,对于新城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很简单的道理,把各种成本炒高之后,你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还有什么优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