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一则盘中突发的“传闻”让本已经突破4000点大关的大盘瞬间跳水,但证监会午间的紧急辟谣使得大盘在午后重回升势。实际上,出现类似猜测背后,依然是目前市场情绪比较脆弱,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异动,这可谓是市场前期大幅调整后的后遗症。实际上,以目前A股真实情况来看,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投资者信心,让目前融资盘进行稳定有序的下降。
不过随着这则消息引发的市场异动,“救市措施如何平缓过渡”确实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2008年以及中国香港的1997年抗击金融大鳄的方案或许可以给投资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当年美国财政部决定入市干预金融危机,其中有个典型的案例是直接购入花旗银行的股票以及打包购买坏账资产,也就是俗称的TARP(问题资产处置计划)。
实际上,从背景来看,美国财政部出手与此前A股暴跌之际的一系列措施有所不同。美国财政部推出上述计划的根本性原因是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如果不及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美国财政部救的不是投资者信心,也不是股价,而是银行的信贷风险。
因此,此后美国财政部的退出也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在此后几年,当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得到控制,尤其是花期银行逐步偿还了美国财政部90%的救市资金之后,美国财政部才逐步出售当初买入的花旗银行的股票以及相关权证,而最后还实现了30%(超过百亿美金)的收益率,整体的收益情况非常乐观。
不过,中国A股市场目前的情况是无法直接参考美国,因为目前监管层的救市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行为,而A股也长期停留在政策市中,与此不同的是,当年美国的救市是从修复金融系统、完善金融法规进行考虑。
而从中国香港1997年打击金融大鳄的案例来看,当时入市干预的主体是金管局,而其职责之一就是对外汇资金进行保值增值,也即金管局的日常工作就是包括买卖股票以及股指期货,因此并没有公开资料显示金管局何时平缓退出救市。不过香港金管局实际上代表政府行动来维护市场稳定信心,因此个人来看,尽管正常的操作应该是,在市场低位之时买入大量恐慌性抛售,在市场恢复之时应该会降低持仓,也应是特别正常的市场化行为。
而回到中国市场上,现在市场敏感之际,救市资金撤资确实并不受欢迎,但目前以维稳为主的救市思路之下,当前的救市资金也并非为了获取经济收益,因此未来何时退出?投资者们也不必过度担忧,监管层们也或许可以从中长期收益的角度来做具体的计划。
附其他市场的“维稳资金退出路径”
美国:成立至退出时间跨度:2008——2012,4年
2008年,金融动荡加剧,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联邦储蓄银行召集华尔街金融巨头进行了为期3天的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政府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等援助方案,向许多大型金融机构注资。其中,美联储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市场流动性,阻止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此外,还投资2250亿美元购买“两房”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此后,财政部逐步从救市计划中退出,包括出售手中持有的花旗集团等金融机构的股票等。美国财政部2012年3月宣布,已经完成出售其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美国纳税人因此获利250亿美元,此举是美国政府从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政策退出的重要一步。
日本:成立至退出时间跨度:1962——1969,7年
1962年,日本发生“股灾”。在当时的日本政府看来,这次股票市场大幅缩水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性问题过多而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该轮“股灾”也视为可影响到包括银行等金融系统整体安全的证券危机。1964年,作为救市基金,日本共同证券基金共向股市投入1905亿日元资金,相当于当年股票总市值的约6.9%。这一举措也令日本股市在当年上涨了50%,日经指数也随之收复1200点关口。1965年1月以后,以银行业为最大出资方的日本共同证券逐渐枯竭,并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月,由证券业主导的日本证券保有组合成立,以野村证券濑川董事长为首的证券业救市方案继续扮演救市角色。该基金最终于1969年1月份解散,其所获得的收益高达490亿日元,其中一半捐给了资本市场振兴财团,这也为日后日本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
韩国:成立至退出时间跨度:1990——2007,17年
韩国股市平准基金设立于1990年,资金来源最初以证券公司为主,之后扩大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基金、公共团体和上市公司,并于1996年6月解散。此后2003年,韩交所、韩国证券业协会、韩国证券保管中心共同设立了总值4000亿韩元的投资基金,其中韩交所出资50%,这部分投资在2006到2007年间卖出,收益超过三倍。
中国台湾地区:成立至退出时间跨度:2000——2007,7年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促使台当局酝酿成立一个常态性的金融稳定机制。1999年7月,台湾当局提出设立 “国安基金”的设想,2000年经台湾 “立法院”通过后正式问世,是一种以公权力来保证实现行政意志的经济管制行为。台湾股市平准基金规模为5000亿新台币,其中3000亿由中国台湾当局控制的四大基金(“劳工保险基金”、“劳工退休基金”、“公教人员退休抚恤基金”和“邮政储金基金”)投入,另外2000亿由当局以所持有的官股向金融机构融资而得来。2001年9月时,国安基金曾创下面值的亏损额共768亿新台币的最高额。直到2007年8月,利用当时台湾股市的大好行情,该基金才全部出清,最终盈利37亿新台币。
中国香港:成立至退出时间跨度:1998——2002,4年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香港联系汇率和香港股市受到立体式袭击,在港元兑美元汇率急速下降的同时,恒生指数也下挫至6500点附近,香港特区政府动用了1181亿港币的外汇基金进行接盘,经过半个月的较量,最终恒指以7829点告捷。2002年,香港外汇基金在盈利1100多亿港元的情况下,通过盈富基金将港股平稳地转交回投资者手中。
德国:成立至退出时间跨度:2008——2013,5年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全球金融危机拉开序幕,德国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购买了大量美国次贷资产受到严重冲击。全球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支持银行间市场,刺激经济增长。德国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措施,保护和支持金融市场。德国通过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法案,成立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2008年10月,金融市场稳定局(FMSA)在法兰克福成立,这是一个专门用来管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的机构。2011年和2013年,德国商业银行分两次偿还了金融市场稳定基金所有的不具有投票权的股份。截至2013年5月底,德国政府在德国商业银行的股份降至17.2%。德国商业银行也成功渡过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