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城市从事的工作比郊区要高级一些,因为获取高收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也是靠在城市中的人们为了获得优越生活而必须支付生活成本的消费推动的,因此城市中总会存在规模庞大的外劳群体,这样就形成居民和外劳两类人群。
一部分居民收入可能低于从事高端行业的外劳,但是生活水平却不必然与此因应,除去现金收入,居民显然还具有在其他方面的优势、资源能够利用。同时,外劳在转化为居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艰巨的投资,才能获得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同等机会。而那些不能转化为居民的外劳则在相对较低的生活水平下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工作并从中获得收入,并将之转移到其他地域改善那里的经济。
一些外劳涌入城市不能获得长久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而使得贫困现象更为明显的展现出来,有人认为乡村对人们的生活有更高的保护率,其实也有一些其他原因,首先乡村生活成本比较低,劳动者也有其他可以转化为资本的资源得以利用;再者城市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大量的外劳涌入,在供需之间、供需匹配之间存在磨合的时间,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智慧城市的概念受到普遍的推崇,借助云平台和网络技术人们可以及时掌握生活需要的信息,也能及时了解到对自然资源消费的情况而推广节能理念。如果劳动供求信息能够获得智慧城市的助力,使得外劳能够及时获得需求信息,选择合适的市场将对城市的管理有莫大的帮助,“城市病”的产生多由此而来。
城市的形成、发展凝聚人们很多年的智慧,即使当初的设计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也会加以疏导或者就近开辟新区,即使遭遇地震、战争等毁灭性的打击依旧会在原地重建、恢复起来,每一座成长起来的城市都验证了它存在的合理性,而对城市的重建、扩建不仅仅是人们珍惜生息的地方,更在于这样它的布局、结构中富于的智慧难以颠覆,长时期形成的经济脉络需要这样的支持。
智慧城市的推出也在于对城市更好的布局,对资源、劳动力、服务等的调配做出合理的指向。由此,城市的空间结构、居民对住宅和企业对办公地点的选择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是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非全然受到市场的制约,还在于它的方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日本经济学家山田浩之将之分为一级劳动市场和二级劳动市场,这样的划分还在于能够更好地对劳动力实施必要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劳动技能。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还在于劳工技能水平,而技能的提升将加剧市场的竞争,但这也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成熟。相反,没有竞争或者缺乏竞争力的劳工市场则是存在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当然,城市比乡村更易于使得劳工提升技能,无论有意或者无意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