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秦怡(左)与路曦合影
1959年,周总理接见秦怡
秦怡,有着辉煌的事业和坎坷的人生,曾当选“中国十大女杰”、当代中国
“非凡女人”,曾获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更被周恩来总理称为
中国最美丽女性。
秦怡是真的美。她是我们生活中那种容易亲近的美人。据采访过秦怡的记者
回忆,今年已经92岁的秦怡依旧,皮肤白皙,一头银发,熠熠生辉。
从艺76年,秦怡那些流光溢彩的银幕形象,早已定格在无数留档的胶片中、
泛黄的老电影杂志上。她的成就,无需旁人赘言。1962年,她就是全国电影
观众评出的22名电影明星之一。2009年,获第十八届金鸡百花终生成就奖。
在旁人眼中,秦怡总也闲不下来。上海夏日来临,秦怡无心消夏,反而忙得
不可开交。她正努力筹拍《青海湖畔》,事多芜杂,她感慨,“筹备特别难
,比写剧本难得多了。”剧本也是秦怡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在建造
青藏铁路大背景下工程师和气象专家的故事,取材中有真人真事,大部分是
编写的。秦怡是老派人,为写剧本,四处奔波、了解生活、笔耕至深夜。“
不管拍不拍得成,我先把它写出来,我想,感人的故事总是有人看的。”
秦怡自小就爱看书,也喜爱写作。1922年,秦怡出生于上海一个大家庭,伯
父是家中权威、观念封建。16岁时,秦怡离家奔赴抗日前线,却因缘际会踏
上舞台,与文艺结下一世情缘。随后,岁月慷慨给予了这位美人辉煌夺目的
艺术成就。上世纪40年代,甫登话剧舞台的秦怡,就已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
演员之一。在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她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并称
为“四大名旦”。1945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在上海走上大银幕,先拍由吴永
刚编导的《忠义之家》,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新
中国成立后,秦怡事业如日中天,《女篮五号》《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
》《林则徐》《雷雨》……上世纪80年代,战胜肠癌后的秦怡还主演了电视
剧《上海屋檐下》,再显深厚的表演功力。
几十年后,担任过无数主角的秦怡出了本笔会文集,取名《跑龙套》。她说
,自己曾看过一部苏联电影,里面有个跑龙套的演员演得非常好,“过去几
十年了,还在我的脑子里。”秦怡说,“我并不是想把‘跑龙套’提到很高
的地位上,只是感到,一场戏里哪怕是一个倒茶递水的小小角色,只要认真
地全身心投入了,它就能有较大的作用。”
对待演出,秦怡有一种执着与认真。她是一名真正的演员,无论是什么角色
,总爱在脑子里想了又想。这份认真,换来事业的成功。合作电影《女篮五
号》的导演谢晋曾回忆,“我那会儿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可人家
秦怡早就是大明星了。但是她很尊重我。当时拍摄条件不够好,秦怡主动跟
大家一块睡通铺房间。没有一点大明星架子。”
秦怡的美,来自她的外表,更出于她坚毅柔韧的性格和信仰。“秦娘”是秦
怡的一个雅号。吴祖光在随笔《秦娘美》里曾形容,“秦怡具有中国妇女的
传统美德,身处逆境而从不灰心丧志。能够以极大的韧性迎接苦难克服苦难
。永远表现为从容不迫。”
生活中的秦怡,有绵长而独自承受的苦楚。她重感情,家庭的重担一力支撑
。有“电影皇帝”之誉的丈夫金焰常年卧病在床,唯一的儿子十多岁即罹患
精神疾病并且终身未愈。秦怡唤儿子为“小弟”,这是老上海家庭对老幺的
昵称。她曾回忆,“我拍《雷雨》时最苦了。”儿子住院,她在拍戏间隙带
着装满儿子换洗衣服和爱吃的食品的背包,挤公共汽车到医院探望,喂儿子
服药、吃饭,瞅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模样。“倒两路公交汽车去医院,身上的
汗把衣服淌透了,就听见有人在背后说,‘你看你看,那不是秦怡吗?’另
一个回说,‘不可能,秦怡怎么可能坐公交车!’”
有人曾问小弟,妈妈是什么?他说,我妈妈就是“做啊做做啊做”。“我这
一生的事情,我觉得都不如小弟的这六个字形容得好。”秦怡说。几十年间
,秦怡对患病的儿子倾注了她全部的爱。面对病中小弟狂躁的拳头,她唯一
的要求是“不要打妈妈脸,因为明天要拍戏”。有女士曾请教秦怡青春常驻
的秘诀,秦怡说:“努力工作。在家里上上下下、粗粗细细的活儿都干,给
儿子洗头洗澡,衣食住行。”听的人目瞪口呆,熟悉秦怡的人却知道,这就
是她的真实生活。
“他去世后的那段时间是我最难过的时候。”2007年,59岁的小弟因尿毒症
并发肺炎在医院病逝,秦怡白发人送黑发人,结束自己42年照顾小弟、相依
为命的生活。秦怡说,“1983年金焰走了,2007年儿子走了,2008年妹妹秦
文也走了,慢慢地,一个个都走了。我幸福过、快乐过,也怨恨过。我这辈
子在工作和家庭上吃苦、受难很多,人家都说我心态好,人终究都有过美好
生活的愿望。但我从不认命,我会分析,就像剥桔子,把这些心结一个一个
、一层一层地剥开。”
秦怡有一双漂亮的会说话的眼睛,这双眼睛看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尝够
了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演活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苦难与欢乐
相伴,失败与成功交替,委屈与喜悦并存,荣誉与流言重叠,顺境与逆境纠
缠,遇事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干,这就是秦怡独特的个性。
其实年轻时候的秦怡一点不算漂亮,她是四方脸,不符合中国古典美女“瓜
子脸”和“鹅蛋脸”的标准。但那个年代是需要那种美丽的,如“铿锵玫瑰
”般刚强的美丽,暗地里吻合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而且秦怡的演
技好,她扮演的角色虽然以跑龙套为多,但个个出彩。
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老年的秦怡变得光彩夺目,羽西曾评她为“亚洲最美丽
的女性”。这个年龄的美,不仅美在一头天然的金黄色头发,美在白雪般的
肌肤,更美在优雅的气质,雍容的风度。羽西对秦怡评价很中肯:“年龄并
不重要。她经历过很多挫折,还能保持外表美和内在美,我感觉她是个很漂
亮的女人。”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认为:“秦怡的美丽身姿和特别明亮的一双眼睛把许多人
吸引住了。”著名影星舒绣文曾对自己的好友说:“秦怡真美,美得就跟花
瓶里盛开的康乃馨一样。别说男人见了她要动心,就是我们女人见了她也喜
欢呀。”张瑞芳曾送秦怡五个大字:“人美心更美”。电影界漂亮的女明星
不少,但像秦怡这样有成就的不多。她从不以天生丽质为满足、为本钱,她
更注重勤奋进取,她的成功靠的是真本事。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
理倡议下,曾评出22大电影演员,并在各城市电影院中挂出他们神彩奕奕的
大幅黑白照片,德艺双馨的秦怡被列为第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