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君子不器到君子当器(7月26日)
关键词:文字 世故 君子
孔子讲“君子不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通行的解释方法是: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孔子是以周礼做标准去做帝王之师的,帝王有错误,孔子都有权利去指责。更不用说去规范其他人的行为了。从自以为君子并以君子之道教导弟子,要求国君的孔子而言,其实是有很清高的心态的,比如桑农与戎戍之事,孔子就认为不是自己的专长,也不屑于去做。
如果从职业定位角度看,孔子最适合做的是帝师或者礼部尚书之类的工作。从这种意义上讲,孔子意思是作为君子,君子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在孔孟时代,甚至是汉唐宋明清时代,总是会有贤臣弹劾帝王,不仅不受到惩罚,反而会得到嘉奖的,帝王也往往会乖乖地公开发布“罪己诏”以平息天怒人怨。
但从当今的时代来看“君子不器”的那种标准就是错的。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君子只有成为器才能产生价值,只有别人感觉到你有用,你才有用。以外行去指导内行是通行的道理,取得世俗中的成果是更高的修行,为了机会可以放弃一切原则与底线,甚至不惜用委婉曲意的方式去迎合自己原本很抵触的现象。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委屈的心理按钮,每个人都需要相应的方式进行疏导与宣泄。诸如文字工作者还是设计工作者,创意工作者还是顾问工作者,这些以智力为劳动成果的人,尤其如此。
不管是文字工作者、设计工作者创意工作者还是顾问工作者,总是习惯于生活在自我的内心世界,总是会有天然的孤僻,只有走出自我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发挥。但那也意味着需要全盘否定甚至颠覆自己。
要想走出内心世界,首先要把个性化变成共性化,把浮夸与情感因素消除,变成冰冷冷的理性陈述。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放弃敝帚自珍的情感世界,而抛开小我,让陌生人甚至对手喜欢你。
当别人对你的作品、灵感与心血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不要感觉你的思想与情感、创意与方案是被强奸了,即使“被强奸”那也是你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当你感觉否定自我的过程实在难以接受,就想想平民的思想、实干家的思维吧。
其实他们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对,所以在表述之中,不要增加枝节,不要卖弄新概念,不要牵强附会,让自己有脱胎换骨的改观,也是成长必须要走的过程。不管是从半空落地,还是去除浮躁变得务实,去除外在装饰而回归本真,去除水分而提炼干货,都是自我否定的过程。
论文才,领导远远不如秘书;论地位,秘书难以望领导的项背。其实更多的不是会说什么,而是做到了什么,不是理论上可以取得的成就,而是可以站在多么深厚的基础之上。
论才华,编辑远远不如作者;论身份,作者需要依靠编辑的垂青,其实更多的不是表达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方式去表达,不是有华丽的辞藻就可以让自己的文字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读者受众的。
那么——你适合做秘书吗?你可以做编辑吗?
从思想者到秘书,从作家到编辑,从文思泉涌到对文字的残忍杀戮,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曾经认为洋洋洒洒是一种才华,最终却发现其实当别人评价你有才华的时候,是把你的才华当成雕虫小技,只会夸夸其谈的纸面功夫。
孤僻的思想者,与偶像型的草根之间,究竟会有什么不同?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强烈的征服欲,你说的我听不懂是你没本事,你让水平最差的人能明白才是你的本事。“你说的我听不懂”“你写的我看不懂”“你的作品我不懂”,不是我要高攀你,达到你的高度,而是你要屈就我,下来让我能懂。因为你不下来我就不用你,你得不到我的认可,你就什么都不是!
从雷厉风行到和风细雨,从酣畅淋漓到谨小慎微,从畅所欲言到字斟句酌,从对未知的恐惧到对已知的容忍与麻木,或许在与人相处的情商方面有了提升,从满是棱角变得圆润通融,那是另一种境界,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无奈与悲凉。
只要你从自己的狭小世界中走出来,你就会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甚至在很多时候,别人的专业水平远远在你的水平之下,但你还是需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毕竟曲高难免和寡,和寡必然应者寥寥。
人是需要通融的,需要持经达变。面对应者寥寥的局面,你的价值又从何体现?当所有人都不把你当成“器”,即使你是君子,恐怕只有处于“固穷”状态而让自己安贫乐道了。
无睹才会舒缓,不闻才能清静,不辩才会思考,不争才能得到,不怒才能得到帮助,不怨才能内心平和。越是敏感的人就越是容易受到伤害;情感只属于自己,得失冷暖只能自知。只有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真实情况应该是“君子当器”!
贾春宝
2015年7月26日星期日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