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核心竞争力维护九术(三)
3、在三个方面开刀
东芝的自身变革是从三个方面大刀阔斧进行的。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大企业病”的重要症状也反映在董事会中。东芝由于历史的原因,董事会的成员已经达到35人之多。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东芝董事会的成员减为10人,裁汰率将近达到60%,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魄力!在此基础上,将总公司的机关管理人员从1500名减到了300名,裁汰率达到80%。人员减少,一个人要干原来五个人的事,办法是努力改变各级企业经营者的头脑,强化责任,提高效率。
改变终身制,裁减国内工。终身雇佣制被称为日本经营的“三大法宝”之一。所谓终身雇佣制是指一个人一旦进入公司,将在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公司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开除职工。从企业方面看,公司在收回教育投资之前,不希望员工离开。从员工来说,因为有了终身雇佣的保障,对公司的“忠诚心”油然而生。跳槽的员工被认为不是好员工。自己的一生与公司荣辱与共,这样才会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形成“团队精神”。但是,终身雇佣制往往会束缚员工的创造精神,随着日本年轻一代就业意识的变化加速了终身雇佣制的终结。东芝为了自身的变革,决心打破传统的终身雇佣制,一次就从19万名员工中裁减了近2万名员工。东芝的裁员与很多裁员的日本企业不同,东芝作为一个跨国投资者,只是在国内的企业中消化这种削减,而不让它波及到在海外的子公司。因为日本国内的市场在逐渐萎缩,而在海外市场则在不断地扩大。所以东芝在日本国内逐步减员,而在海外的企业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算是东芝对企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有机调整。
缩减规模,自身重组。据1993年3月的统计,东芝拥有子公司532家,关联公司157家,业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东芝必须专注于核心业务,鼓励非核心业务公司同竞争对手组成合资企业,或把它们并入其他东芝子公司。西室泰三提出,东芝应进行自身重组,变成由界限分明的公司组成的大公司,在这样的框架下,每家内部公司都必须对自身的运作负责。到1999年4月,东芝已将15家业务公司缩减成8家内部公司。1999年12月,在管理层年会上提出一个简单而彻底的方案:“我们必须努力收缩以求增长。”意思是东芝必须砍去增长缓慢及停滞不前的业务。自1999年以来,东芝在全公司推行“经营改革”,改变企业多元发展中齐头并进的状况,向移动通信、网络等IT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将还有赢利能力的镍氢电池转让给了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玻璃产品转让给了旭硝子公司,ATM卡转让给了冲电气公司。在把这些失去成长性、偏离东芝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大手笔转让的同时,东芝通过兼并、控股、结盟等手段努力增强IT领域企业的竞争力。比如,东芝从旭化成公司手中收购了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全部股份,与西门子公司签下合作开发G3手机的协议,已开始在数字广播技术开发方面与松下、索尼联手。当世界进入IT时代,东芝的笔记本电脑销量居世界第一,近十年以年均15%的幅度增长。在当今发展最快的信息通信、数字媒体领域,东芝这一块的营业额已由1991年的占全部产业的50%,到1999年发展到占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