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问题尤其是新股节奏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一直困扰中国股市的走势,成为资本市场改革一道无法逾越的坎。究竟该如何评判新股因素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如何均衡新股利益链中投资者与政府融资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是一个长期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股市已经经历了三周暴跌,市值损失巨大,据中金在线转载的资料显示, 在过去三周,中国股市蒸发的市值已经达到23600亿美元,这相当于约10倍希腊去年的GDP。投资者自然损失巨大,
统计,自6月15日到7月2日,两市市值蒸发16.43万亿,平均每天蒸发1.17万亿,以6月23日到6月26日当周有效持仓的5076.60万投资者来计算,平均每个账户在这13日内市值蒸发32万,加上7月3日的暴跌,损失将进一步加大,最新统计数据是人均亏损41.3万元。从一份调查显示,50%以上投资者认为本轮暴跌是一场小型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并不过分的。

分析危机的根源,才能防范后市不再危机重演。因为中国股市不乏暴涨,当然也不乏暴跌,而且是牛短熊长,暴涨暴跌成为常态绝非投资者的福音。
基于以上数据,有人把本次暴跌归咎于股灾,既然是股灾,那么市场就会去寻找暴跌的原因,最早的解释是证监会,回调是对前期过大涨幅的一种正常回应,其实在市场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但是连续暴跌是无法以正常回调来解释的,正是由于对前期暴跌没有达成共识忽视了风险,才导致暴跌无法遏制的发生,后来又有恶意做空说,包括境外机构恶意做空,国内大资金联合做空,又有杠杆资金爆仓说,最新观点是高善文的杠杆塌缩形成的流动性收紧,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开始反向作用,形成了流动性的自动收缩,类似于银行恐慌中的挤提,但在宏观上又缺乏银行体系下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和紧急流动性便利等安排,从而很难阻断。
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是答案的全部,不管何种原因引发下跌,应该都有一个引发暴跌的导火索,恶意做空也要一个做空的契机,杠杆资金抽离也应该有一个抽离的契机,在市场纷繁复杂的讨论之中,有一个现象引起笔者高度关注,那就是以刘纪鹏为首的五位知名学者倡议 的8条救市方案中有一条就是监管部门果断宣布暂缓新股发行上市和大股东超规定增。新浪财经最新调查显示,暂停新股IPO成为股民最期待的救市政策,占比高达23.7%,虽然新股与市场走势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也没有争论出一个谁对谁非的结果,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诞生短短23年,就已经经历了8次IPO暂停,累计暂停时间达到4年半之久。8次暂停也就意味着8次重启,可见新股暂停依然是在管理层心目中重要的救市途径。
就本次暴跌而言,证监会虽然没有暂停新股,但是也作出承诺,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3日回应表示企业通过IPO募集资本金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考虑到近期市场情况,证监会将相应减少发行家数、筹资金额。7月上旬已安排10家企业IPO,筹资金额也会较6月减少。与6月份相比,新股家数只有1/3,融资额可能更少。
可见虽然管理层并不认可IPO暂停,但从心底里也是认为过快新股发行是导致市场暴跌的原因之一,减少新股发行是减缓市场下跌的一种方式,是拯救暴跌股市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围绕新股之争,就是一场利益之争,一场市场化改革与本国实际之争,说好听一点,就是理想与现实之争。
回顾历史,每一轮暴跌总是与大扩容也就是新股超量发行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93年在中央的主持下,大量频临倒闭的国企改制后,到资本市场利用股权的形式直接融资解决资金困境,挽救频临倒闭的命运。 1993年2月16日由中央主导的为国企纾困开始了,大扩容的厄运也伴随而至,从此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滥用股权融资的先河,而且愈演愈烈,1992年年底A股是52家,1993年年底与93年底相比,是183家,增加了248%,1994年7月29日291家,增加59%是1992年的549%,随着扩容的增加,股指从 1558.95 点开始狂泻,一直跌倒777点,到了7月29日上证指数报收333.92点,在此背景下,管理层终于在1994年7月30日(周六)出台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中国证监会与有关部门就稳定和发展股市作出对策:今年内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正是由于政策深得人心,切实解决了A股扩容问题,1994年8月1日,上证指数大幅高开18%,买盘蜂拥入场,当天指数大涨30%,到9月13日指数就涨到1052.94,一个多月涨幅 215%。
07年股改以后也是迎来了一波超级大牛市,但牛市终结有点匪夷所思,那就是中石油上市,作为一家超级大盘股,作为世界最赚钱的企业竟然终结了中国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牛市,问题本身并不在于中石油上市,中石油只不过是大扩容下的引发股市逆转的一个临界点而已,不值得反思吗?
次贷危机以后,中国股市也曾经是一枝独秀,但很快就步入绵绵下跌而不能自拔,融资额第一是世界最大奇观,在IPO分别为4921.31亿元、稳坐世界头把交椅。2011年A股IPO累计募集2720.02亿元,2012年上半年A股IPO共募集资金705.4亿,融资世界第一,而且是“三连冠”。上市公司数和再融资公司数世界第一。2010年今年共有349家企业IPO上市,其中主板28家、中小板204家、创业板117家,超过2007年至2009年三年发行数量之和。而349家如果折算到全年250个交易日,则意味着每天约1.4只新股发行,每周有7只新股面市。2011年共有276只新股发行,再融资公司205家,2012年上半年IPO106家。又是一个“三连冠”。
从理论上来讲,新股发行与股市走势并不存在决然割裂关系,甚至是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按照某些人士的说法,新股为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标的,是一个天大的利好,但是正所谓吃多了容易患上消化不良症,中国股市也是如此,不管新股质地多么好,何况中国股市新股质地不是那么好,对市场资金会产生抽离作用,而资本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增量资金不可能无限制增多,存在一个极限值,如果新股发行无限制增加,资金抽离不加控制超过市场新增资金的话,量变就会形成质变,负面作用就会立马出现,就前期而言,可能只是股指的一种小幅震荡,投资者出现一定的担忧心理,如果新股不加控制,甚至继续加大发行力度的话,市场走势就会出现逆转,投资者恐慌心态就会蔓延,更为关键的是新股发行如果超过投资者预期,投资者就会出现逆反心理,不仅不会加码投资,反而会抽离资金,离开股市,这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求关系逆转,加速市场调整空间和时间。以本轮股市走势为例,6月上旬发行了近30家新股,有一家超级大盘股中国核电,市场就开始出现明显的震荡,但要说下跌是不明显的,但随着第二批新股重启,加上国泰君安的发行,融资资金显著增加,市场走势开始逆转,出现极为猛烈的下跌,此时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推出28家新股发行上市,从此开始,市场加速暴跌,虽然连续出台11项救市新政,但市场依然不断暴跌,从救市政策来说,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解决市场供求关系逆转问题,没有化解投资者担忧心理,反而因新股继续加量发行而产生恐慌,不断抛售筹码,形成多杀多。
从6月份两批新股看,冻结资金高达11万亿元,融资近1000亿元,但是市场存量资金在6月底却还是减少了1.1万亿元,当然6月份产业资本套现也有1000千亿元级别,新增资金不断减少,融资套现没有停止,资金平衡被打破,供求关系不再平衡,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筹码供过于求,价格只能选择下跌。问题是股市下跌有一个自我强化作用,尤其是在杠杆普遍使用的市场,随着股价暴跌,投资者恐慌心态强化,会有更多资金选择逃离或者落袋为安,而筹码供应一直不断加强,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形成自我强化的不断下跌就难以避免。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股市总是终结于新股大量发行,为什么中国新股发行总是这样不断随着股市上涨而不断强化,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或者是没有形成西方国家的一个市场自我约束机制。
中国股市从设立之初,就存在缺陷,那就是为了国企抒困而设立,提供资金就是股市唯一的作用,本轮上涨也是为了化解金融风险,降低政府和企业杠杆,因此尽最大可能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何况经济下行经济转型也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强大支撑,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加速新股发行,所以新股发行从每个月一批加大到每个月两批,接着是超级大盘股轮番上阵,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市场是否买账,投资者是否买账,一旦市场不认可,投资者不认可管理层加大新股发行,股票就会遭受抛售,投资者就会选择离场,而这个抛售不是管理层所能控制的,如果再加上有资金刻意做空牟利,故意砸盘,市场走势就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
市场人士总是认为证监会不应该控制新股发行,而应该由市场自行调节,但是非常遗憾,在中国新股是宝贝,不管二级市场遭遇多大跌幅,新股依然是抢手货,市场调节力可以说基本没有,为什么。就在于新股巨大赚钱效应,谁中签谁发财这是中国股市长时间的写照,二级市场越是暴跌,投资者越是抱着XX心态希冀中签获得暴利弥补二级市场巨亏,新股就越受到青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国外市场低迷之际,发行人会自动延期发行,寻找最佳发行时机,但在中国,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等待发行时机,只要得到批文,一律马不停蹄开始招股发行,就在于不管以何种价格发行,对发行人来说,都是具有无穷吸引力的,即使首募资金不够,可以通过再融资得到更多,何况现在定增更加容易,发行人更容易利用新股爆炒的天时地利,以更小的代价获取更多的资金,比IPO更有利,其次一旦股份解禁,利用市值管理名义,非常容易推高价格,又非常容易大比例减持获得真金白银,因此等候上市公司不会因为证监会加大发行而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
据证监会网站3日消息,截至2015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07家,其中,已过会38家,未过会569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563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面对IPO堰塞湖,证监会对扩容的态度,投资者是十分关注的,因为新股源源不断供应,意味着没有停歇的那一天,当然也与市场某些机构预判有关,7月2日,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说,我们预计下半年IPO活动有望较上半年活跃,预计2015年全年沪深股市IPO总数将在400宗左右,融资金额约3000亿元,这对市场的打击还是客观存在,上半年IPO市场就觉得有点难以承受,下半年还将加快,投资者担忧心理只会加重。
回顾历史,管理层总是在暂停新股和大扩容之间不断循环,只要股市指数还能有一线希望发行新股,那么新股发行就不会停止,只有到了山穷水尽触犯众怒,才不得不暂停新股,但是只要市场缓过气来,开始上涨,新股慢慢重启,但随着股市上扬投资者信心恢复,新股就会不断加码,又会再一次得意忘形,开始竭泽而渔,直到股市再一次因新股因素开始下跌,但在下跌初期,新股依然会不依不饶的进行,直到股指跌的见不得爹娘,才会再一次暂停。从新股轮回来看,管理层对股市发展思路就是一种盲目的乱发新股。
笔者觉得IPO 作为资本市场不可能不进行的一件事情,其本身是无可非议,但是到了中国,就成为一件令各方头疼的大事,成为资本市场改革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成为资本市场现实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政府诉求与投资者诉求的博弈,政府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的博弈,既然是博弈,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化解之道,仅仅按照政府意愿不顾市场意愿的话,那将是两败俱伤。
因此制定一个中长期的新股发行规划,虽然有违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有违注册制改革的宗旨,但是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来说,笔者认为是有必要的,证监会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在牛市期间,更应该注意新股的适量发行,而不是得意忘形肆无忌惮的滥发新股。
不顾市场承受力,实施大跃进式的好大喜功大扩容,只是一种短见,无益于国家利益,也无益于投资者利益,更无益与资本市场健康蛮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