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股市时,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多年的楼市却无人关注了。熊市态势下,各路资本和中小投资者是否会转战楼市呢?
来自一线城市的消息似乎真实这样。据7月7日中国经济网报道,A股市场的连续大跌,在让市场信心严重受挫的同时,也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对比之下,北京市场地上面积超过10万元/平米的顶豪产品陆续面世,上周爆出西三环龙湖原著新品西宸原著别墅项目开盘即售出30套的消息,当月签约额超过10亿元,显然,豪宅产品对于部分重视资产配置比例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显现。
沪、穗、深等城市也有好消息。沪上7月首周卖出52万方,周成交量创历史新高。深圳竟然出现大雨中排队购房的情景...6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6.7%,同比高达7.7%,创下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涨幅最高值。
资本市场的动荡,让投资者对投资风险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因而会转而选择更为稳健的投资方式。就投资常识而言,实实在在的房子也比看不见摸不着的股票更能抚慰投资者的心灵。
从去年楼市去行政化的各地限购政策放开,到今年3.30新政的催化,以及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四次降息,5年以上贷款的利率已经由6.55%降至5.4%。持续的楼市利好,让一线城市的楼市重新热了起来。除了一线城市的豪宅热销,各地又纷现“地王”,一线城市的市场“风景”,或许不会形成更为广泛的市场传导效应,而且也很难实现2009年那样的楼市火爆。但是,继5月份百城房价的由跌转涨以来,截至6月末,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56%,涨幅较上月扩大0.11个百分点,6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这意味着,降息政策的利好传导和股市走熊形成的投资转移,使中国楼市迎来了新机遇。
楼市和股市的逻辑关系,从宏观经济的大势看,有时候同步共进--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楼市和股市;有时候则会出现如跷跷板式的两市走向背离。但是两市关系复杂得很,也很难用公式套用解读。当然,市场可以将现在楼市的向好是为前一段股市牛情的影响,亦可解读为熊市语境下资本撤离股市流向楼市。 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是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下,稳增长是当务之急。如果说“改革牛”和“政策牛”是稳住市场信心,让楼市恢复活力则是提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过去多年以来,楼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那可是可圈可点。二是从祛除行政羁绊的限购、限价和限贷到公积金政策的松绑,再到利率持续下调释放的一次和二次刚需,制约楼市迟滞的各种因素基本上消除了,让楼市再次发挥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正当其时。三是楼市发展风险可控--由于政策层面在权力主导楼市的无序上预设了诸多紧箍咒,譬如划定土地红线,改变政绩考核等,权力主导型的楼市紊乱泡沫化不可能发生。现在是市场主导楼市的时代,让地产商和购房者来决定楼市的节奏,楼市风险就是可控的。
无论股市还是楼市,投资者总是选择有利可图的资本配置方式。但资本的流动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大鳄们对于宏观政策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于决策者的心理也把握得更为精准。是博弈股市还是转移楼市,抑或是分散风险利益均沾,都有清晰的路径和明智的抉择。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会卖房炒股,将全部身家押在股市上;一旦在股市套牢又不愿割肉离场,这属于非理性投资。而资本市场,看似各路资本大鳄在翻云覆雨,但能形成资本“云”和“海”的基础支撑,则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这是悖论,尽管从决策者到舆论场,一再警示投资者需谨慎理性,但资本市场本身就存在高风险的投机因素。正因为投机因素的存在,才能实现资本配置的市场化,才能实现资本的涌流,而这才契合市场的本质。
股市熊了,政策面当然应该有所作为(譬如现在的救市组合拳),但并非为了救赎在股市中溺水套牢的投机者,而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楼市好了,也不必过分担忧未来楼市是否走向泡沫化,这同样是市场选择的问题。政策面还是正确引导为好,让其在市场中释放更多正能量。即如当下的楼市,若量价利好从一线城市传导至二三线城市,既能稳增长又可消库存,而且解决了宏调多年而难得其效的周期性难题,岂非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