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IPO并非市场化的严重倒退


     没有任何意外,上周末监管部门再出救市举措。国务院决定暂停新股发行,这一力度也被解读为超出市场预期。此外,21家券商、25家基金公司高管等也纷纷出手护盘。但对于新股发行被叫停的做法也引来争议,被认为是市场化的一种严重倒退,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

 
    与以往叫停新股IPO有所不同,在7月3日已有10家新股已经申购,因为新股发行暂停,申购资金于7月6日解冻后全部退还投资者,这在此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此次救市的力度之大。
 
    事实上,高层决定暂停新股发行,以及券商、基金等行业三方护盘也是近期股市下跌倒逼的结果。自6月15日A股市场开始下跌以来,截至上周末,上证指数最大跌幅高达29.91%,并且是在短短的三个交易周产生的,市场下跌的惨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股市大跌初期,曾被证监会误读为正常的市场“调整”,但持续的大幅下跌,导致监管部门也坐不住了,诸多稳定股市的举措开始鱼贯而出。
 
    从央行罕见地降息降准打响“股市保卫战”开始,近期监管部门等以多种手法维稳。降息降准、养老金投资办法征求意见、降低交易成本、券商自主决定两融业务平仓线、拓展券商融资渠道等,期间还夹杂着诸如证监会星夜发文称回调过快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基金业协会建议不要盲目踩踏,以及私募大佬积极唱多等不痛不痒的“纸上谈兵”等。但这些救市“组合拳”并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效果,仅仅只是在6月30日股市上演了“一日游”行情,对于其它的所谓“利好”,市场仍然以大跌作为回应。
 
    股市短期内大跌近30%,以及对于利好所产生的麻木反应,见证着市场的疲弱,更见证着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无奈与无助。而且,对于股市的暴涨暴跌,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也不少。不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让股市停止下滑的势头,显然比什么都重要。
 
    股市暴跌,不仅广大投资者会遭受损失,也有可能波及到实体经济,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不断出台利好实施救市,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根据市场的反应情况还可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毕竟,目前的A股市场正处于其诞生以来的非常时期,非常时期就要采取非常手段,这既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需要,更是维护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需要。
 
    事实上,即使是境外成熟市场,每逢遭遇到非常时期,也常常会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如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一”,标普500指数开盘后暴跌20.5%,道琼斯指数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为了稳定市场,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果断进行了干预,采取了包括美联储发表紧急声明、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美国政府向多家大公司提供资金以便回购股票、阻断程序化交易的恶性循环等在内的多项措施,其股市也迅速企稳反弹。
 
    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A股的市场化进程,力图市场的问题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解决,让“无形之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市场问题由市场自身解决不能缺乏前提,那就是市场处于一种“常态”下。当市场遇到问题,而自身又无法进行解决时,当“无形之手”无法发挥作用时,“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应出手,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监管层的态度,也是对市场、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
 
    其实,在维护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利益面前,在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切身利益面前,暂停新股发行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有需要,监管部门还可采取诸如休市等措施,这亦是A股的另一种“市场化”,而绝非市场化的大倒退。退一步讲,在股市暴跌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时,与之相比,所谓的“市场化”又算得了什么?如果到时候皮之不存,毛又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