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拥奥运,务实胜过激情


731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时,虽然中国代表团现场一片欢腾,但中国媒体和民众显得冷静和节制。相比北京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失利时的全民沮丧和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时的全民狂欢,中国政府和民众已经从举办世界级大型活动的激情回归理性务实。

 

中国在变,变得更强大也更自信。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融入世界,为了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往往要通过主办和承办区域和全球性的大型活动和赛事来证明自己。1990年代的亚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最合格的东道主。因为,中国是倾全国之力是举办此类活动的。

 

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9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全活”的国家。北京,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依然是北京和中国的荣耀,尤其是河北小城张家口,借力北京和冬奥,将会发生根本的城市蜕变。

 

与其说北京和中国需要冬奥,还不如说冬奥需要中国和北京。两者结缘,可谓双赢。申办冬奥的城市,这次只有北京和阿拉木图--前者更具实力和经验。国际奥委会,当然需要更强大的东道主。

 

但在中国民间,对冬奥会的关注热度还不如“军老虎”郭伯雄和陷入性丑闻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这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的新变化。人们越来越将冬奥会这样的全球性活动视为新常态--言外之意,中国是大国 ,举办再多的国际活动也不令人意外。而且,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市场颓势,也决定了中国有主办更多全球大型活动的机遇。但是国内政经社情,攸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中国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关心程度显然是“家事”大于“国事”,“国事”优于“天下事”。

 

回到冬奥会上来。北京和张家口,一个是中国的首都,一个是河北的普通地级市。两者结合,看似不可思议,实则蕴含中国大战略,即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战略规划多年,本届政府才提上日程。北京城市承载力已经超过负载,首都亟需从大而全的多元中心向政治和文化中心转型。除了产业转移,其他由北京“独吞”的“蛋糕”亦由津冀两地分享--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北各市,已经跃跃欲试要做好北京的“副中心”。京张冬奥会就是这种“一体化”战略的具体实践。

 

此外,京津冀污染严重,雾霾漫天,全年看到的蓝天天数越来越少。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推展生态文明和破除区域行政和市场藩篱的试验田。去年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使人们看到了“APEC蓝”,人们更期望京张冬奥会,使京津冀这个中国主要的“雾霾中心”变得天蓝水绿。冬奥会是生态治理的契机,不差钱的中国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不仅让外国运动员感受到京张两地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而且让京张两地和整个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的范本。

 

投资500亿元的京张高速铁路,将缩短京张两地的时空距离。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两地联系更为紧密,而且使京津冀其他地区也和两地形成更为紧密的交通网络。拟取消的京津冀电话区号,更使三地的信息联通更为便捷和节省了成本。

 

京张共同举办冬奥会,是中国展示京津冀一体化的世界级标本。这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是实施区域梯度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改革开放2.0版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富裕)。

 

北京游举办夏季奥运会的经验,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后奥运时代的场馆浪费。除了再建一个冰上速滑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这些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场馆均可重复利用。这大大节约了冬奥会成本,而且冬奥会后,北京市民有多了更多群众性冰上运动的场所。

 

张家口这座河北小城,主要承办冬奥会的“雪上”项目。相关场地的建设,将使这个基础建设不足的城市迎来冬奥经济的契机。一方面,这个小城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将因为国家的倾力投资而走上快车道。此外,雪地场馆亦可成为小城永久的旅游设施,冬奥经济对小城言不仅是“输血”而且也是“造血”。相比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后变鬼城的尴尬,张家口因为北京的“提携”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利好,冬奥可谓提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催化剂。

 

越南放弃亚运,美国波士顿放弃2024奥运会,原因是财力不足。中国还需深度改革开放,更须通过承担全球责任来彰显大国形象。申办奥运,能通过国家动员来实现生态文明的高效推进和全民素养的普遍提升。当然,也有助于将功利的“锦标主义”升华至全面体育运动。以举办冬奥会为例,将激发3-4亿中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这将大大提升中国体育大国的品质,有助于使中国提升为体育强国。

 

从区域观之,中日韩三国都体现出极高的申奥热情,而且大获成功。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0年东京夏奥会后,2022年将举行北京冬奥会,东北亚三国将连续举办三届奥运会。这或是东亚世纪的象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