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来临。对普通网友,微博是人人都可以有的“麦克风”,是个人表达的媒介;对党政官员,微博是倾听民声、接触民意的重要渠道;对实名开微博的官员,还有更重的意义——藉此让群众了解、理解自己的工作,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
然而,近年来,网络在极大方便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的同时,也因其不高的门槛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恶意攻击、非法营销、低俗炒作充斥其间,流言、谣言、谎言频频出现。网络谣言的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社会危害之大,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公愤。
办网络者绝不只是经营者、渠道商,也是负有社会责任的管理者、把关人。回顾诸多网络谣言的出笼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一系列谣言升温发酵的过程中,一些互联网站往往扮演了“推手”的角色,有的是疏于管理、对谣言反应迟钝,有的是出于利益考量,对造谣传谣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是助长流布,这些都为谣言病毒式蔓延提供了便利,也严重损害了广大网民的正当权益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公信力。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切实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堵住谣言的入口,才能从根本上消减网络谣言。
对广大网民来说,上网应守法。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只要行为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就不能置身法外。互联网时代,人人要知法守法、自律自重,人人从我做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能不承认,网络海洋给我们带来无限乐趣和丰富体验,但也垃圾漂浮、暗礁处处、贼船出没,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对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信息多一点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绝不能轻易吃亏上当,甚至从受害者转变成帮凶。每个网民都头脑清醒一些、眼睛明亮一些、免疫力强一些,那些别有用心、妖言惑众的谣言就会失去市场。
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把“网”管死,不准网民发声,扼杀互联网、微博的积极作用。动辄得咎,让互联网失去活力,舆论丧失监督能力,绝不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的目的;相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让守法者畅所欲言,让违法者寸步难行,这才是互联网法治昌明的标志。所以,贯彻打击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应体现宽严相济、不枉不纵、刑罚得中的法治精神,严格区别恶意造谣和错误表达,依法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要保障公民的言论空间。
人们注意到,官员面对网络,有几种情况:一部分身体力行,直面网民;一部分匿名‘潜水’,静观其变;一部分作壁上观,指指点点;一部分视若无物,掩耳盗铃;一部分心生惧意,问为何要有网络?我们应提倡,每位官员都身体力行,直面网民,与网民交流互动,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微博是舆论放大器,也是是非搅拌机,要避免被这一‘双刃剑’所伤,党政干部还需进一步了解网络、学习网络、善用网络。净化网络环境,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在‘微时代’,只有学习,而不是逃避,才能真正适应形势。
(载李家成著<草根碎语>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