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与骨气价值几何?(8月11日)


尊严与骨气价值几何?(8月11日)
 
关键词:角色感  存在感  成就感  历史
 
你的尊严与骨气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回答“无价”,是不能被出售的。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饿死不吃美国大米的朱自清,从西汉的李陵、苏武到南宋的文天祥、陆秀夫,从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到明朝的方孝孺与扬州八怪,均表现出了尊严与骨气的震撼。
古代战争,贪生怕死的人,即使成为“儿皇帝”,都会被后世耻笑;而坚守城池誓死不降的,都会被许以高官厚禄,最终不管是降与不降,最终也可以成就美名。这就是尊严与骨气的价值。
 
但实际上,我们却经常为芝麻绿豆之类的小事而忽视自己的尊严,漠视自己的骨气。那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那些别人所授予的标签,以及那些数字化了的货币符号。
你会为了名片或者通讯录上的职位名称而斤斤计较吗?你会为了在会议中是否被安排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以及所安排的顺序先后与时间长短而在内心失衡吗?你会为了在公众场合所呈现的名单顺序、以及了自己的名字在通报嘉奖与获奖名单上是否被重点提及而让自己的心情与热情受到影响吗?
你会为了在不完善的奖惩制度之下,自己的收入受损而耿耿于怀吗?你会由于会议桌上的标牌、会议通知上的职位标明的“不规矩”而闷闷不乐吗?
 
通常,找到工作、得到订单都是对角色感的认同;获得鼓励、得到赞许都是对存在感的认同;得到嘉奖、取得荣誉就是得到成就感。但其实人的角色感、存在感与成就感是内心的感觉,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所在的企业影响力以及职位的高低,原本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那些与机构相关的、与职位相关的、与奖金和福利报酬相关的,与传媒报道相关的、与获奖美誉相关的,都是身外之物,当下的感觉才是最真实的,也只有抓住了这个本质问题,才会看淡那些得失成败,才会变得超然。
相比较而言,单纯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其实不过是维持生命状态的必要基础,这是现实社会中的基础与主流,假如拘泥于其中,难免有浑浑噩噩之感。单纯维持物理状态的存在感,而忽视心理与精神状态的成就感,虽然更为务实,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支撑,但总是会形成沉淀,并在内心产生压抑感。
 
在儒家思想统治的国度,即使是帝王独裁统治的时代,都会很注重对思想者与文人给与尊重,这与其说是统御之道,不如说是让人在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在内心设立更为坚定的“忠君报国”之志向。
后人评价韩信之所以落得被诛杀的悲剧下场,根本原因并不是吕后阴狠与韩信无能,而在于刘邦巧妙收买韩信的心,比如刘邦听从萧何的明示,直接提拔韩信为“三军统帅”,在韩信为自己讨“假齐王”称号封赏的时候,在张良的暗示下,奉韩信为“真”齐王;而且刘邦把自己吃的给他吃,把自己穿的给他穿。
如果刘邦没有做到细节上的心理安抚,韩信即使没有成为刘邦的敌人,也不会那样死心塌地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这样的事情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秦孝公对商鞅、刘备对诸葛亮,李世民对魏征、朱元璋对刘伯温、李善长;毛泽东对周恩来等等,都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古代的御史、言官、给事中,其实最为具有成就感的是信任与责任,正因为他们承担重大责任,所以不管是面对同僚、权臣还是帝王,才可以随意弹劾,而且在广开言路时代,可以“风闻言事”,就是根据道听途说也可以有分析与弹劾,即使是捕风捉影都无需承担责任。
与角色感、存在感与成就感相关的,是与精神和心理感受相关的问题,更是关乎自我实现的问题。每个人都在追求与众不同,那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感觉不爽的时候,即使锦衣玉食、美色在旁都会欲望全无,即使被许诺高官厚禄都会冲冠大怒;感觉很爽的时候,即使深陷财务危机,都会喜不自胜、信心爆棚。
 
当一个人的所有思想都被否定,所有建议都不被接受,所有言论都被忽视,就意味着他在相应的组织中缺乏相应的尊重,即使享受再高的薪资待遇,都会丧失基本的尊严感,并有笼中的金丝雀的那种被包养的感觉,或许把你包养起来的人会对你有意见“我已经给你那么多了,你还要怎么样?”
在只允许歌功颂德之风、不允许提任何意见的朝代,从官吏到草根,是不会有任何存在感与成就感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传话筒与任人摆布的棋子。
你的观点是否得到尊重,你的声音是否被认真听,你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当你被提及的时候,是带有敬意还是充满敌意,是被尊重还是被嘲讽?这一切都将决定你的尊严与骨气的价值。但话又说回来,一切尊严与骨气,都是建立在具备生存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欠缺争取尊严并体现骨气的底气。
 
贾春宝
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