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集中关注中国股市的走向时,7月份宏观经济的“异象”更须警惕。
一是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6%。1-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猪肉价格上涨9.9%,影响CPI增长0.3%。所谓“二师兄”助涨CPI在坊间流行--
人们担忧的是,若通缩在“二师兄”拉动肉蛋价格一路涨势后,会否逆转为通胀?即使是通胀趋势,和经济下行趋势合力而来,滞胀的危险也会惊出市场一身冷汗。 日本经济陷入滞胀二十多年,至今仍然未能走出经济低迷的态势。中国在调结构的严峻形势下遭遇滞胀,提醒决策面须做好政策应对。
二是出口下降。8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了7月份进出口数据,7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8.8%。其中,出口下降(同比,下同)8.9%;进口下降8.6%。进出口双下降,凸显中国外贸面临的尴尬现实。作为三大引擎之一的出口,后劲乏力已有时日。
观察家们对于7月份出口数据,有诸多分析,如强势人民币导致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降低,如上年7月份出口基数过高,导致同比数据“难看”,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一向在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后劲显然不如一般贸易。尤其是,占比较大的计算机和纺织品服装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下滑,很可能是产业转移的表现,中国亟需从产业结构上培养新的贸易增长点。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计算机和纺织品服装两大产业的加工贸易,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但是从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些电子厂人去楼空的情形看,这些产业向劳动力更加便宜的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转移,早就成为趋势。纺织品和服装两大产业的转移,从去年越南暴乱中亦可初见端倪--媒体可见国内棉纺织企业在越南加工厂受到波及的报道。
产业转移有其自身规律,劳动价格促使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中国加工贸易转移的困扰是,相关产业尚未实现转型升级就转移走了,而且导致失业率提高和加工贸易出口的降低。当然,加工贸易产业水平整体处于低端的现实,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稳增长压力下,不管是粗放产业的加工贸易出口,还是高新产业的出口,量与质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电子计算机和纺织服装产业向海外转移留下的“缺口”如何补上?这是政策面面临的严峻考验,“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应该尽快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力。
三是7月份汇丰、官方中国制造业经理指数(PMI)双走弱,经济下行压力不容乐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PMI为50%,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为5个月来的首次下降。大、中、小型企业PMI均有所回落。特别是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重,相应的定向调控政策仍然必要。
去年以来,货币政策多轮“双降”(降息降准),财政政策的一直“积极”。虽然前者蕴含着政策面“定向”实体经济的良好愿望,但是大多流向虚拟经济,今年股市的大幅震荡,货币政策宽松的奥援可想而知。财政政策,虽然改变了以往对过剩产能的关切,但也集中于铁路、城市设施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因而,财政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催化效应并不明显,生产型企业和出口企业很难感受到财政、货币政策的拉动作用。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不明朗的市场趋势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后危机时代的一些“异象”。这项“异象”一方面对深化改革形成了掣肘,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更重的威胁。简言之,这些“异象”让政策面陷入调结构和稳增长难以抉择的矛盾中。特别是,通缩、通胀和滞胀趋势的判断,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和财政政策的选择,都对政策设计提出了更高甚至是更痛苦的要求。
此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如何平衡,出口贸易和拉动内需如何兼顾,也是中国市场面临的难题。加之美联储加息,日欧市场量化宽松(QE)和新兴市场经济的动荡,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缓急,都将深度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
当经济新常态遭遇市场“异象”,如何化“异”为常,值得上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