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抗战记事
文 图:翟智高
1945年7月,法西斯德国已经投降,日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屡遭失败、行将彻底崩溃。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中国、苏联、英国同意。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
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铃木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不管美、英、中三国《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如何,都将予以不理不睬,继续顽固坚持侵略战争。7月29日,铃木发表声明,称美、英、中三国宣言无异于开罗会议,日本政府毫无关心的必要,拒绝投降。
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驻军中国东三省的日军王牌关东军顷刻土崩瓦解。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0日通过中立国瑞士向中、美、英、苏发出乞降照会。
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颁投降诏书。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7时,中、美、英、苏四国政府经过约定,在相同时刻分别发布了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公告。
1945年8月15日7时,中、美、英、苏四国政府经过约定,在相同时刻分别发布了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公告。
这一天,不论是东北的黑龙江畔,还是海南岛的万泉河边;从宝岛台湾到新疆天山,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长江两岸,中华大地到处是锣鼓喧天、欢声雷动、纵情拥抱。人们涌上街头、奔走相告;不同民族的中华儿女,用含泪的笑容迎向抗日胜利的朝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70年过去了,那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旦夕的战争,仍令九死一生的老人们心绪难平。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七七讲话”中,曾这样讲述那段深植国人心中的历史记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此时此刻,向着胜利敬礼,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无数英烈的无尽哀思。
伊川,地处中原腹地,古都洛阳的南大门。1944年日寇的铁蹄曾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但圣贤之乡的热血男儿,怎能容忍小鬼子的猖狂?他们奋起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伊川抗战记事》是笔者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搜集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中涉及的当事人物,都已经作古,如今无法当面聆听他们的讲述。由于条件有限,记事中有许多地方有断档与模糊之处,又无法进行核实,无法准确描述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伊川抗战事迹的脉络是清晰的,今天展现出来,使人们对那一时期的伊川抗日英雄事迹和抗战故事有更多的了解。当我们整个民族的躯体行将颓倒之际,是他们共同挺起的那时还年轻的胸膛,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展开殊死的抗争,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尊严和机会,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霸道横行。
仅以此文表达对当年伊川抗日英雄们的崇敬与缅怀。也希望掌握详情的朋友给以补充。
一、日寇铁蹄踏进伊川
1943年,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使南洋(东南亚)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本大本营为保持本土与南洋的联系,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沿线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遂令中国派遣军使用累计约51万兵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中国方面称为豫湘桂会战,豫中会战即为其第一阶段。
1944年年4月,侵华日军发起河南战役,调集第12军(包括37、62、110师团,从内蒙古调来的第三战车师团,独立混成旅第7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骑兵第4旅团)为主力。另配第1军一部,独立步兵11旅团主力,第20师团主力,64、65师团名4个大队,第5航空军一部,向国民党第一战区发起进攻。日军出动100余架飞机,300余坦克,120余门重炮,约5、6万人,于4月17日凌晨1时,在中牟强渡黄河,4月18日进攻郑州,21日占领汜水,22日占领 荥阳,24日占领密县。
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设在洛阳,总司令是蒋鼎文,副总司令是汤恩伯,负责统帅国军主力军团,汤的指挥部在平顶山的叶县,国军主力在嵩山附近待命。
4月25日,司令长官蒋鼎文电召副总司令汤恩伯到洛阳面商军机。汤恩伯从叶县开了辆吉普车,带着无线电还有几个随从,穿便衣化装成逃难的商人大户,沿洛叶公路直奔洛阳。由于日军由东向西推进到密县和许昌附近,当时叶洛公路上全是逃奔向洛阳的富商大户。
汤恩伯怎么也没想到,在伊川附近,被当地武装自卫的农民当做要逃跑进洛阳城的大户而缴了械,车子、钱财和无线电也被抢走。当时汤恩伯也不敢暴露身份,只好带着随从绕道步行,4天后才走到洛阳,跟蒋鼎文哭诉这离奇遭遇。在战事最紧的4天里,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28集团军司令李仙洲等高级将领,用无线电要“跟汤长官讲话”联络不上!最后蒋鼎文连夜找了一个在当地有势力的副师长,去说服那帮农民,把无线电要了回来,汤恩伯这才重新开始指挥作战。
汤恩伯兵团驻防河南兵力布置示意图
5月4日,日军侵占许昌、襄城。日军的第三战车师团先是躲在郑州附近的邙山一带不动,目的是包围消灭汤恩伯军团的主力。等日军打下许昌,战车师团立即出动,5月5日从许昌快速冲到郏县、汝州、临汝镇和伊川草店龙门口以南,将叶县的汤恩伯指挥部与嵩山的国军军团的联系隔断。日军战车过临汝镇时,守城的国军用餐厅桌椅门板堵住城门,一下就被日军装甲战车打破了,日本战车也不理临汝镇的守军,径自穿城而过,然后沿叶洛公路进入伊川境内,过白沙、水寨,彭婆,当天下午开到洛阳龙门执行封锁汤恩伯军团和洛阳城的任务。
日军由中牟突破一战区防线向西包围洛阳示意图:
下图,洛阳城南要塞,伊阙龙门口东山叶洛公路:
二、国军主力军团从伊川跳出日军包围圈
5月6日,驻守洛阳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对突然兵临洛阳南郊的日军十分震惊,于当天速离洛阳,沿伊水西岸逃到嵩县又到西峡,命令待命嵩山地区的国军军团自行向栾川、西峡撤退。
日军三个师团从三个方向将汤恩伯的王牌部队31集团军以及29军、85军一部等主力部队,压迫到洛(阳)叶(县)公路汝州以北以西,妄图一举全歼。
从临汝镇到洛阳龙门,是“秦楚”、“秦郑”、“周楚”古交通线的咽喉要地,日军百余辆战车就在这一段公路上来回穿梭,构成一条封锁线。被围部队在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将军带领下,把部队开进临汝附近的山区。野炮营从登封沿颖水、姜子河向西,跟着大部队突围。
午夜,各军把部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准备突围。到了半夜两三点钟,日军战车来回巡逻的次数减少,每次总有一两分钟的间隔。炮队把炮先拉到路边隐蔽好,等战车之间一 出现空当,马上加鞭打马,一下冲到马路对面小山坡的林子里。日战车发现后马上开炮,炸到他们身后,但由于此时日军地面部队尚在汝州以东,日军战车没有地面部队配合,也是睁眼瞎,下不了公路,从而国军三个军的人马就是这样成功地“渗”出日军战车封锁线,部队和炮队得以在临汝镇到伊川水寨区间,成功跳出了包围圈,分别由汝阳和伊川撤向栾川、西峡。
当时洛嵩公路还是沙石路,有的地方还是土路,有大批从洛阳逃出来的难民队伍,路上有汽车、大车,牛车,甚至还有洛阳中央银行运钞票的车,到处都是车,国军撤退大军根本走不动,有时只好沿伊水河边行军。特别一提的是23军的山炮营营长,该营装备有九门最好的德国造山炮。炮车队遇到泥浆路没办法,山炮营营长就让炮兵们把炮栓、瞄具卸下,把炮拉到路边上,派几个兵看着,其他人撤退,这些看护大炮的兵随后就也千里败退到西峡。
在西峡,汤恩伯碰到23军的山炮营营长,问九门最好的德国造山炮还剩几门炮。那个营长很小声地说,全丢光了,只保留有炮栓和瞄具。汤恩伯说:“特务营,把这个人给我带着。”直到豫中会战结束,开完会,汤恩伯才想起这个营长:“哎,那个营长还没解决,特务营,把他拉出去毙了。”此是后话。
三、日军东西两线兵会伊川,扼守龙门,占领洛阳。
5月7日,日军由龙门南的彭婆西渡伊河,攻占窑底、伊川县城、古城和莘店街(平等)。日军临时把司令部设在古城寨,当晚派出骑兵沿“秦楚”古道经宋店、白杨向西打探,并在平等马庄西部季家沟海峰山高地架上重机枪和迫击炮,控制“秦楚”古道和“洛嵩”交通。
日军东线战略目标达到后,立即实施西线战略计划。5月9日,山西垣曲的日军第一军及20师团,从渑池的白浪南渡黄河,沿“晋楚古道”南下东进,12日攻占渑池、新安、宜阳、洛宁。13日,东西两线日军会合于洛阳西的磁涧,完成了对洛阳的战略包围。
从4月13日至5月9日,日军由中牟打到伊川,26天山西垣曲的日军按兵不动,为的是迷惑国民党军队,使他们误以为山西日军不会过黄河。实际上日军是为了减轻攻击洛阳时的抵抗力量。5月9日垣曲日军渡过黄河,控制陇海线,切断洛阳与西部的公路、铁路交通,洛阳国民党守军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
14日,日军向西进攻陕县、灵宝、逼近函谷关。
完成封锁、包围洛阳的日军战车师团,集结在洛阳城外洛水南岸,准备攻占洛阳(资料照片)
1944年5月18日,日军发起洛阳战役。22日“敌以63师团,坦克第3师团,骑兵旅团及野添兵团等向洛阳猛攻”。洛阳的国民党守军15军及94军与日军激战,至25日守军突围,洛阳陷入日寇之手,河南战役遂告结束。国民党汤恩伯等部四十万人马,却在三十七天丢掉三十八座县城,使河南、洛阳数百万同胞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四、隐藏在敌伪心脏的中共地下党情报站
伊川平等乡马回永庆寺位于秦楚古道与洛嵩古道的交叉位置,地理交通方便,离当时的平等县政府和后来的平等镇很近,但村子小,隐蔽性强。
正是由于有寺庙和学校双重外表的掩护,中共党组织在永庆寺有莘学校及师范师生中先后发展党员三十余人,为党培养和输送了翟鸣武(曾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宣传部、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组织部党委书记、总政治部直属党委委员,跟随周总理出访多国并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又在这年年底任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康百均、纪希晨(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邢泽(曾任林彪的贴身警卫兼文化干事。历任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军后勤副军长,师政治委员,军副政委、政委,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等职)、申尚志、马加、刘一帆(刘景熙)、贾福星、陈松禄、苗守己(苗毅)、毛鹏云、方正、苗彪、蒲更生(吴续澄、又名吴天工)等高级革命干部二十余人,后来大都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申尚志、贾福星、苗守己、刘景熙等成为抗战时期伊川县委的主要负责人。
1945年2月8日,河南军区王树声、戴季英率三、四、六、支队,八路军770团(团长张才干),中央警备四团(团长陈先瑞),计三千余人渡过黄河,沿“晋楚”古道进入豫西,经宜阳、伊川进入伊登根据地。
进入豫西的八路军抗日武装,先后有五个支队,在偃师、伊川、洛阳、临汝、宜阳、洛宁、渑池、新安、陕县、嵩县、鲁山、禹县登地,采取不同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敌伪汉奸。成立了三个军分区,建立十六个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村庄4676个,人口300余万。控制了“晋楚”、“秦楚”古道交通线。直接威胁并动摇了平汉、陇海铁路及郑州、洛阳的日伪反动统治。挫败了日军妄图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计划。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15日,中共豫西地委指示洛阳县委派人控制伊洛河各渡口,迎接八路军大部队。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美国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从延安到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共商建国大计。
但蒋介石靠着美国人,欲独霸中国,他十分信奉古人所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意蕴,因而在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将中原地区划归国民党区域的态度非常强硬,要坚决彻底把共产党军队逐出中原。信奉“能屈能伸是条龙”的毛泽东同意了蒋的意见,发布了共军撤出中原的命令,签署了国共停战协定。
下图: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左)与蒋介石(右中)为停战协定签署而干杯
1945年8月20日,国民党调集其十五军、五十军等部,分别从潼关、郑州两个方向沿陇海铁路东西对进。国民党40军106师、39师进攻新安、渑池解放区、并抢占洛宁、宜阳、伊川等县。
8月21日,国民党划洛阳为十一受降区。24日,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率部由陕西昼夜不停赶回洛阳。
9月10日,国民党90军由西峡进抵洛阳。中共河南军区,区党委奉中央命令撤出豫西根据地,豫西二分区北返太岳军区,一分区和伊洛分区沿“秦楚”古道南进加入中原军区战斗序列。张士贤就是在撤出中原的过程中被敌人的子弹打中腹部,而英勇牺牲的。
六、郭绍绪寨子街“设宴”击毙驻伊八名日军军官
1944年8月初,共产党特派员张剑石奉命密会伊川寨子街(白元)日伪“自卫团”团长郭绍绪,通报了张士贤豫西第一支抗日武装“嵩阳游击队”成立的消息,与郭绍绪制定打击驻扎伊川的日寇的计谋。1944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上午,郭绍绪利用“自卫团”团长的身份,在寨子街(白元)“宴请”驻扎伊川的日军军官。当时日军的司令部在伊河西的古城寨,郭绍绪将日寇第一一零师团的一三九联防大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大内义弘大尉、第十一中队长木神亲志中尉、机枪中队长甲斐治郎中尉、大队副官村濑信三少尉和曹长、军医、会计、翻译官共8人请到寨子街喝酒,并请来寨子街的绅士们陪酒。
这些军官带的几个日本兵,见有自卫团人马迎接,就放心把枪支架在伊河岸边,赤身裸体跳到伊河中洗澡、打闹嬉戏。不远的芦苇中,有几个莘店街的赤肚子孩子,悄悄摸到鬼子兵架枪支的地方,将枪栓和子弹以及鬼子的衣服拿走了。
寨子街的酒席进行得很热闹,面对丰盛的美味佳肴酒席,日本军官们个个喝得面红耳赤,当郭绍绪与另两位伙伴又端着条盘来时,日本军官以为又是什么好菜,迷糊着眼连声吆喝“吆西,吆西”。说时迟,那时快,郭三人同时将条盘上的热菜热汤全部扣向鬼子军官,条盘下是双枪,六支手枪同时开火,倾刻间把几个鬼子军官全部击毙。在伊河中洗澡的日本兵,光着身子,扛起无枪栓的步枪,不敢再去寨子街,狼狈的滚回古城寨司令部了。
伊川寨子街事件震动了日军高层,不仅将此事件作为“惨痛的军事教训”,写进了日军的《战时丛书》。而且下令围剿郭绍绪,调动洛阳周边的日军部队,到伊川白元、葛寨讨伐。
敌人探知郭绍绪隐藏在伊川葛寨皇得地(黄兑)附近的牛山,前来围剿的日军把这里翻个底朝天。其实郭绍绪早已跑到鸣皋西的石垛,那里是国民党伊川县政府的临时驻地。国民党伊川县县长蔡芷生热烈欢迎郭绍绪的到来。
七、“河南一饮卌年香”,“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日军围剿皇兑一无所获,却意外发现这里有杜康酒坊,日本兵疯狂抢喝那纯美的杜康酒,不料想却引来四十年后的一段中日友谊佳话。
原来这喝过伊川黄兑杜康酒的日军中,有一位是驻扎在新安县的青年日军司令官,他本不愿打仗,来伊川围剿仅是奉命而行,实际是逢场作戏。
他在新安县不愿打仗,但其部下鬼子兵常有到乡下强奸妇女,祸害乡民。当地抗日游击队就制定一个“背死猪”计划,就是发现有鬼子兵到乡下强奸妇女,就派人跟踪将其用绳子勒住脖子背起来勒死。一连勒死几个“死猪”,日军司令官坐不住了,派人与游击队接洽谈判,结果定出协议,只要约束住不再发生鬼子兵强奸妇女的事情,就不再执行原来的“计划”。后来果然再也没有发生此类事件,日本投降后,这个日军司令官回国后再无信息。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商议中日建交事宜。
资料图: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中)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周总理作介绍,毛主席送给田中一套《楚辞集注》: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公报签署发表,周总理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干杯祝贺,田中角荣赞美到:“天下美酒,唯有杜康”。
田中首相这句话典出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的“短歌行”,诗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田中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变成了“天下美酒,唯有杜康”。难道他喝过中国的杜康酒?不然怎会面对中国总理对杜康酒赞扬有加?
由于当时事出突然,伊川杜康酒又是试制品,未能向国际友人提供。周总理看日本客人如此关注杜康酒,在送走田中先生后,指示有关方面“恢复杜康,为国争光”。要酿好杜康酒送给田中首相。
当年年底,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第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受到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代表团团长是翟鸣武将军,当时日本朝野纷纷揣猜翟鸣武团长的背景。他们凭着新闻报道,知道翟鸣武将军曾跟随着周总理出访,推测他在周总理手下工作。日方仅知道翟将军参与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但不知道翟将军在军内担任何职。也不知道翟将军是河南伊川平等人。
当年翟鸣武在故乡的马回有莘学校上学,那时名叫翟上林。学校中很多教师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党员老师的指引下,有莘学校的青年学生翟上林、康百钧、邢泽等,毅然投笔从戎奔向延安,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正太路破击战、著名的沁源围困战,此时改名翟鸣武。解放战争时参加洛阳战役。转战大西南,主政昆明军区。
日本人更不了解他们的田中首相在侵华战争中曾到过伊川,喝过杜康美酒。田中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变成了“天下美酒,唯有杜康”,正说明他对中国杜康酒文化了解的很深。
翟鸣武将军是我的本家伯父,1967年3月,奉命由昆明军区调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宣传部、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组织部党委书记、总政治部直属党委委员,曾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晚年住在北京西直门一个部队大院。
我曾问过伯父当年投笔从戎抗日奔向延安的经历,也问过他参与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以及田中角荣首相的事。伯父说,这些历史事迹已经过去,不必过于费心考证,应着眼于新的发展。伊川县领导梁光照、卢继功、申伟民、李厚生、程相君等到京去看望伯父,我曾为他们拍照纪念。
1972年11月,根据轻工部的指示,伊川杜康酒厂将试制的杜康酒送北京国家轻工部酿造研究所评审,经光谱科学分析化验,伊川杜康酒的香味组成,竟有五十余种酒脂香味物质组成,得到专家高度赞扬:“伊川杜康酒,人工泥池,工艺独特,胜似老窖。清冽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伊川酒厂发展成拥有亚洲最大的杜康酒酿造车间,年产各类品种杜康系列酒15000多吨的国家大型企业,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360多万美元。
1979年逢田中首相六十寿诞,中国访日代表团访日,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下图右二)带队,中国驻日使馆一秘唐家璇(下图右一)陪同,特意给田中首相(下图右三)带去伊川酿制的杜康酒作为寿礼。
日籍华人欧阳如水撰写有『千年佳话杜康酒』,特别讲到田中赞美杜康酒的话和伊川首先恢复杜康酒的事,欧阳如水的弟弟欧阳可强写了一首诗:“田中原首相,和好利家邦。献上杜康酒,周公古义长。”欧阳如水也作诗曰:“美酒古来唯杜康,河南一饮卌年香。诺言生死无更改,七载作成献寿长”。此诗用甲骨文镌刻在一片龟甲上,作为赠给田中首相六十大寿的寿礼之一,田中特别喜欢。
诗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总理。“七载作成献寿长”,指1973年伊川杜康酒列入国家计划生产到1979年已七载。“河南一饮卌年香”,“卌”念细,意思是四十,是说田中四十年代20多岁时在洛阳曾饮杜康酒,至今已经四十年了,这次恰逢田中首相六十寿诞,虽然周总理已逝去,但献上杜康酒,也是实现了总理生前许下的诺言。
当年那个驻新安县的青年日军司令官,有资料考说就是与中国恢复邦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按公开资料的说法,田中应征入伍,被派驻黑龙江,1940年因患重病被送回日本医治。1941年以伤病军人退役。若按此说,田中角荣没有到过河南,没有参加过河南战役,怎么会到过伊川,喝过杜康酒呢?
然而有人发现田中写过《摸过地狱之门的人》一书,其中有随日本关东军骑兵部队一直打到北京附近河北的三河县。然后,大病一场就回国了,之后再无更多参战信息。这些都是田中在战后出版的回忆录,但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起河南战役,从内蒙古调来的第三战车师团,独立混成旅第7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骑兵第4旅团攻击洛阳:
其中的骑兵第4旅团就是田中所在的部队,这个骑兵旅团不仅参加了攻打洛阳之战,而且曾沿着洛嵩公路和秦楚古道追击国军撤退的部队,伊川很多老人曾目睹大洋马上趾高气扬的鬼子骑兵部队在公路上飞奔。
田中的战后回忆录回避了他1944年到河南的经历,隐去他在洛阳新安县,曾到过伊川,喝过杜康酒的过程。他那时候不会想到后来会由他任首相,并恢复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更不会想到1979年自己六十寿诞时,会再次品味“河南一饮卌年香”杜康酒的醇美酒香味,没有拒绝刻有“河南一饮卌年香”的龟甲寿礼。
田中角荣当年驻军新安县,还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仍是一个历史之谜。
八、伊川“皮司令抗日司令部”旧址的惊人发现
八路军皮定钧司令在伊川抗日的司令部旧址,位于伊川江左镇上王、魏寨、杨窑附近的黄龙寺,北靠偃师双龙山,比较隐蔽。
皮司令曾帮助伊川县张思贤、李书田等同志建立伊川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成立伊川抗日武装独立团,开辟了伊登根据地,曾在伊川尹湾、偃师、巩县、登封、禹县等地对日作战。
伊川江左黄龙寺还发现原八路军皮定钧部王飛手书词:“黄龍寺外立,黎民苦涂炭,驰骋沙场几十年。待得全国解放日,扩寺院,睹尧天。壶浆曾劳师,军民曾联欢,共谋解放睹新天,寺院胜地同扩建,戴红花,舞翩翩。调寄 唐多令 八路军 王飛”。这个用毛笔直接写在黄龙寺西配殿内山墙角落墙壁上的题词,显示老八路王飛还是一位通晓古诗词格律兼书法家的文武全才。由于房内光线较暗,这个题词又处于角落,被灰尘覆盖,几十年来一直不被人所知。我曾与宋赞斌先生实地考察江左黄龙寺,拍摄老八路当年满怀激情描写军民团结如一人,共谋解放睹新天的诗词:
王飛,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王青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冬参加了中国人民空军的筹建工作,196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积极跟随林彪集团,1974年患病就医,后病故。此王飛是否是在伊川黄龙寺题诗的那个老八路,尚有待考证。但王飛的领导皮定均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当年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住过伊川黄龙寺。后率领中原军区纵队突围中原,创下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担任福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伊川黄龙寺题诗并署名八路军的王飛,肯定是跟着皮司令的老八路。他的愿景:“待得全国解放日,扩寺院,睹尧天。寺院胜地同扩建”,相信一定会实现。
多少革命志士浴血奋战,为中国抗战而献身,吕店村南文昌阁有《伊川县抗日烈士纪念碑》。今天,沐浴在和平时代的人们会永远缅怀抗日先烈们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