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文/顺风
顺风的微信个人帐号:shunfeng691382868
顺风的微信公众帐号:shunfeng3436188
金融资源的积聚正日益远离全球市场的正常底线,这一事件堪比中国历史上反复发生过的土地积聚造就极度腐朽的大地主阶层。金融领域的大地主们操纵市场的力量日益强大,使得他们热衷于进行暗箱交易和利益设置,这直接挤压了正常的市场博弈的空间,使得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投越来越不活跃,流动性受到威胁。
金融市场的停滞趋势表面上看是由于交易各方的认识趋同,但实质上这只不过是因为真正能够有效参与交易的主题因为积聚效应而越来越少,而在交易中起主导作用的金融机构犯上了“交易厌恶症”,让他们自己与自己交易显然也是不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大机构的利润是被操纵和设置出来的,缺乏市场属性。
正如土地必须耕种,金融市场必须有活跃的交易,否则就是市场功能出现了萎缩。正如中国历史上的大地主对土地的过度集中占有导致了农民的破产和土地出产率的下降,当前金融市场的垄断趋势同样破坏了均衡而广泛的交易背景,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功能的坍塌。没有经过充分换手,许多资产的价格是空中楼阁。
一些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平淡不兴、缺乏弹性和线性,都是因为缺乏市场主体的充分和积极参与,没有必要的博弈价格只不过是一堆经不起一击的符号。美国道琼斯的K线走势就是一个例证,上涨伴随着缩量,波动性越来越差,市场的活力在逐步丧失,美国股市是全球最大的“政策市”,大机构则在合法地从事操纵活动。
市场主体缺乏激情,还有一个根源在于金融资产的质地在变坏。在持续多年的全球景气背景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度脱离实体经济,资金流动性持续增长,派生出大量低级证券,交易选择性、资产多样性和机会都大幅度下降,而对低级证券并不容易形成足以产生换手的认识分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市场中毒了”。
资产流动性不足酝酿着巨大的系统风险。价格没有经过必要的市场发现机制的检验,市场的静止状态变相掩饰了潜在风险,诸如“有价无市”的问题增加了市场崩溃的可能性,一旦危机来临套现会异常困难,大机构认识到“避险”的必要性但又担心引发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质疑,普遍采取虚假和应付的态度。
当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机构更加惧怕风险,但他们在限制自营交易的同时却变本加厉地加速制造风险资产。市场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增长是天经地义的,任何倒退和调整都不可接受。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市场的脆弱性在增加,下一次危机很可能引发更大的损失和代价,值得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