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慎行,是党员干部的做人准则


    人生在世,说话做事。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话怎样说事怎样做?不能不讲道德,不守规矩。

拜读《三国志·魏书·张郃传》,文中说,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率兵攻打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不听大将张郃的建议去支援粮仓守军,而采用谋士郭图的夺取曹操大本营的建议,结果兵败。对此,作为谋士郭图,非但不作自我反省,反而,借机诬陷张郃对袁绍出言不逊,结果造成张郃弃袁投曹,助曹统一了北方。这是古代人心术不正,胡作非为,搬弄是非,以恶言劣行造成惨重损失的典型案例。

同样也是汉代,天汉二年,李陵率五千步卒与匈奴大军遭遇,寡不敌众,被俘投降。投降叛国理当遭受谴责,可当时的大史学家司马迁竟然为李陵开脱罪责,结果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司马迁无疑是个聪明人,但在这件事上显然犯了糊涂。起码是没有做政治上的清醒人和明白人。无论李陵平时为人有多好,功劳有多大,但投降叛国都是不可容忍的原则性错误。就算非替李陵说好话不可,也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方式。

近来,通过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正风肃纪,重塑形象”活动,重温历史,专题研学,感慨很多。从古到今不少类似的故事,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它使我们明白,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必须学会谨言慎行。

先谈说话。我认为对于一般人的要求应当是这样的: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决不能说;厌恶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内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按计划去说。

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说话更需谨慎,因为你是社会精英,理当率先垂范。一般说来,别讲政治怪话、开政治玩笑;考虑不够周全的话,无把握的事,千万说不得;那些影响团结的话,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工作积极性的话也不能说;那些该在民主生活会上说的话,该当着同志面说的话,切莫不能拿到会下说,更不能躲到同志背后去说。说话要负责,说多大话就要负多大责。要信守诺言,不言过其实,不出尔反尔,更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甚至贬损人、诬蔑人的话。

当下,地税系统正处在适应新常态、转变新作风、树立新形象的关键时期,要“适应”,难免要做出“改变”,比如要放弃“三特思想”,丢掉既得利益(如违规发放的津补贴和超面积使用的办公环境),改变不良习气(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从严从实要求,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面对这些,有些人适应不了,难免要发牢骚、讲怪话,通过网络和微信随意乱发贴子,情况不明乱写举报信,甚至出现过激言论。这些都是十分要不得的。

另外,宣传教育工作也属于“说话”范畴,比如我们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项清理”活动和“正风肃纪,重塑形象”活动就离不开宣传和教育。搞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如果工作作风漂浮,只为面子、形象,热衷于有影、有声、有名,糊弄糊弄人,提提知名度,出出风头,那只会给人留下沽名钓誉和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做宣传教育工作也要把握好度,掌握好民意,把群众满意当作最好的口碑和最高的荣誉。

古时候司马迁因为说话不慎死罪幸免活罪难逃遭致宫刑,这是历史教训。现实生活中,因为一次 “说话”而成“千古恨”的人也不鲜见。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就是典型例子。只因他在一次酒桌上,说了不该说的话,结果断送了自己的整个前程。他到底是因为口误,还是出于什么目的发泄不满?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无论什么原因,出言不“慎”是肯定的,结果也是一样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有道理的。因为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无法收拾。即便司马迁抑或毕福剑,想作个检讨,收拾收拾,重新再说,也没了那个机会。

再说做事。人们所讲的慎独慎微、慎初慎终,都是讲的做事。所谓“慎”,本义是指严谨、小心。《国语》云:慎,德之守也。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自律,看重的也是一个“慎”字。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做到“慎行”,才能真正做到自重、自律。

“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慎行,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党员干部一定要严于律己,大公无私,以身作则。坚持摸实情、干实事、讲实效,要像周国知、牛玉儒等为民模范那样吃苦在前,沉在基层,时时想着群众,处处为群众办好事。特别是党员干部中的领导干部更要慎重从事,应深入调查,冷静思考,吃透政策,做到科学决策。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应是慎行的关键所在,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

“慎行”要抓住四个关键:慎独,慎微,慎初,慎终。

一是慎独。古人和今人都提倡“慎独”,我们党也反复要求领导干部努力做到慎独。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人监督,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而问题往往就出在无人监督时。如果一个人,在没有眼睛盯着的情况下也能谨慎不苟,不做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这就是慎独。慎独,简言之,就是谨慎独处。

  为什么独处需要谨慎呢?因为独处无人注意。人一旦不被注意,就容易产生不道德的念头,甚至放松自己,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容易产生侥幸心理,甚至容易孤注一掷。因此,独处特别需要谨慎。

  其实,人的独处,只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觉。很多时候,独者不独。《资治通鉴》中有段《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此文记述: 杨震屡次升迁,直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做了昌邑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这个其中就包含着独者不独的道理。我国还有很多俗语也表达了这个道理,例如,“隔墙有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因此,“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况且现代监控技术,如窃听、监看、偷拍技术,把人的私密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独处就更加不独了。武汉市局李志勇等部分干部以税谋私,之前也认为不会有人知道。可检察院最终还是掌握了情况。很多时候,尽管我们看似在独处,但我们一定要把自己设想成处在监控的眼皮下,从而做到慎独。

  慎独,首先要作为一种自我道德修养方法来使用,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独善其身;慎独,要作为一个道德原则来遵循,不要让不道德的东西萌生和出现,同时要信守道德规范,坚持道德本性;慎独,还要作为一个道德目标去追求,自觉做到独处和非独处一个样,有要求和没要求一个样,有监督和没监督一个样,在任何时候都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

  总之,慎独是一个领导干部立身、为政、用权的基础性道德功课。如果这门功课不合格,那就应了一句老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结果不堪设想;一切犯错误的官员都是从不能慎独开始的;前车之鉴,要牢牢记取。我们领导干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慎独。

二是慎微。古人讲慎微的道理很多,比如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等等。所有这些说法,均在提醒人们要“慎微”。

慎微是说,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节、小处,要谨慎,要慎重,要妥帖处置,否则,小事会酿成大麻烦,小节会变成大问题,小过会化为大错误。这是无数前人人生经历的写照,也是后人必须遵守的天则。

慎微固有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常被引申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事务的原则。它提醒人们:不拘小节,可能影响大局;不把问题处理在苗头,可能酿成大乱。

  党员干部是公众人物,是“领头雁”。不慎微,例如不拘小节、吃拿卡要等,既影响自身形象,也影响领导干部形象,甚至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同时,对社会公众不仅起不到表率作用,甚至还可能起负面导向作用。

  有的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实权和资源。要想谋私,比较便利,不慎微就有可能从谋小私、贪小利开始,变成谋大私、贪大利。实权者更是糖衣炮弹的靶子;不慎微,很有可能被轻而易举命中目标成为牺牲品。

  不慎微酿大祸,蕴藏着量变质变的道理。不拘小节,偶尔为之,犹如过眼烟云,不会被人计较。重复次数多了,涉及方面多了,量变引起质变,就会让人小看,令人反感,自毁形象。小处不讲道德,贪图蝇头小利,也同样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一步步、一件件地积累着严重后果。  

  “慎微”,无疑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近些年,中央领导反复要求领导干部慎微。习近平同志在兰考缅怀焦裕禄,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座谈会上指出:要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自觉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慎微,坚持慎微。

三是慎初。慎初就是不要破防线。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底线,要坚守的这个底线就是防线。

腐败,有可能从喝一次酒、收一个“红包”开始,因为它过了底线、破了防线。一些领导干部最后沦落为贪官,就是从这个“第一次”开始的。慎微,就是要永远严防这可怕的“第一次”。

回想起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的第一次收礼,仅仅是一条中华牌香烟和一把刮胡刀。他在狱中反思自己坠落过程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第一次背着上级收这些礼物时还有一点担心和不安。可第二次收到钱物时,这些担心和不安就不见了。从一条中华牌香烟和一把刮胡刀到1084万元,只需朝这个方向跨出一步,之后便成了某种“顺其自然”。

唐代政治家陆贽在《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中写到:“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

从贪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对自己的“第一次”记得非常清楚,而对“第二、第三”慢慢失去印象。在“第一次”跨过底线时的强烈斗争之后,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便开启了。从恶如崩,“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

四是慎终。一个人守住一次两次底线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不越防线。能够保住晚节,这就叫慎终。

“晚节不保,一笔勾销!”现实中往往有一些勤奋、清廉了大半辈子的领导干部,在临近退休之际违法违纪,一生清名毁于一旦。行百里者半九十,那些倒在终点线之前的领导干部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论语·学而》中曾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如果都能在做事之前想想自己的动机与初衷,并且能够考虑到事情的后果,那人们就会少做错事,拥有更加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所有领导干部的为官经历之中,能够时刻考虑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将会“怎样走下去”和“走到哪里去”。做到“慎终追远”要面临更多的考验,自己的决定会影响的不仅是个人、家庭,更是为官所在一方群众和百姓的福祉。

领导干部年龄越大,资格越老,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结束自己这个角色历程的时候,想留给人们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慎终追远”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