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证明】前篇(上)


 前篇 产品的证明

 

2015年,5月的某深夜,我打开电脑,用略带粗拙的手指,敲下了键盘上的第一个黑键。此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已经预感到,一场木门乃至家装产品的历史性翻转,即将来临!

历史性翻转”?,何以如此表述又从何说起?

我想,只要你是木门行业的一名从业者(不管你是一位身居高位的企业主,还是一位肩负重任职业经理人,甚或是如我这般的对木门这样一个吊诡的行业具有一种特殊情怀的、兼于从业者、观察者和评论人),相信你的内心深处,此刻正被一个无形而又沉重的命题深深困扰着——木门(工厂化制作的成套门),究竟能具备完整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的属性?抑或:木门的销售,果真就无法摆脱其作为定制“产品”的本质属性么?

“产品”告急!大厂家

曾几何时,改变了多少年来木门现场制作作为工厂制作工厂油漆自然是现场安装)的成套门作为一种新兴的木门“产品”应运而生,给了这个行业多少企业机会”和“发展”多少企业、多少资本、多少人,争先恐后涌入这个“产品”行业貌似宽大无边深水区域——顿时,木门行业风生水起俨然一副走向繁荣、共同发达的兴旺景象

于是乎,安洋来了!梦天来了TATA也来了

于是乎安信来了!泛美来了!圣象来了!大自然来了!

于是乎,春秋乱战一片

然而现状(我且先不说是结局)是诡异的——哀鸿一片中竟无一胜者!

尤其是那些原本地板产品的大企业、大品牌。他们在当年强市场的召唤下,在众多资本拥抱下,都纷至沓来,一下涌入当时尚难见大厂家的木门行业。“成套门”的兴起,引入了整个建材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聚焦和热衷

然行业的走向,并未有如先前料想的如地板大品牌带来的市场格局的厘清:存在着多到数不清的小企业木门市场,并没有因为大资本、大企业大流水线的接踵进入形成任何的格局改观,甚至于那些多到无数的手工作坊的零星小工厂反还活得有滋有味(小厂家做产品,人工因素尚能基本保持对与现场结合点的把控度;而规模小,销售数量少,本地化,返工成本也较低),而那些做了巨大投入的大企业(有些甚至是作为同样是木制产品的地板行业龙头老大上市公司)他们巨资兴建的偌大厂房、他们额引进的先进”流水线,沦落为一笔笔无法轻易遮掩更无法抹去的负资产、大账!

——相信顿足捶胸间作为作战(市场)对手的巨头们,不意间也会怀揣起一同样的困惑、求解起一个同样的命题:投入资本与资金)的果断投入了,该扩张厂房、设备与人员)的大胆扩张了,建立销售网点和渠道)的依次建立了,该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也都引进了,搞的形形色色的各类“联盟”策划,也不知疲倦地一直在搞么……然而,尤其是那些个“大品牌”、“大企业”,那些原指望着可以自身地板等相邻领域固有的品牌影响力渠道、或者销售终端的优势、以其大企业甚或上市公司的资本资金优势、以自身原有大体量的产品制作条件和产能优势“神仙”级企业,他们的企业主和销售老总一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明白,同样的大投入、大进入、大扩张和大营销木门(也就是成套门),作为一种“产品”的销售与地板相比)发展和走向何以相差如此甚远

问题究竟出了哪里

那么果真只要通过固定资产的急剧扩张或者简单到通过将地板丰厚的销售终端资源平移到木门的销售中,就能够实现产能的快速增长了?就能够使得每一个销售终端获得1×2的业绩效应了吗?只要产能得到增长、销售终端或营销渠道迅速叠加,便足以获得他们各自目标所期待的市场回报了

如果他们热衷的“成套门”,已经是具备作为产品属性的全部要素了,如果他们的所谓成套门“产品”已经具备木地板产品属性了,那上述的设问是能够获得正面答案的。

——但现实并非如此。且来看看那些巨额投入的大企业、大品牌们,他们果真获得他们当做产品予以销售的木门市场如期的回报了么?

似乎是“圣象”首先提出了所谓标准门概念,妄图倚靠占据一定优势的销售终端的高密度优势,获得如地板一般的销售获益。但是他们所谓的“标准”,整个建筑门洞和墙体上的“标准化墙面”来“迎合”他们的“标准化木门前提这种痴人说梦般的概念打造,最终变成一种纯粹的卖点炒作如今看来,当年的宏图展望早已经沦为痴人的空想,相信当年巨额引进的流水线设备,只能被当做负资产,搁置下来打入冷宫了!

而“大自然”则凭借其地板在环保方面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力图以独具附加值的超环保、超稳定、隔音的“三超好木门”来个后来居上,轻松赢得如地板份额般的市场拓展。然而几年实践下来,作为一家以地板起家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木门的嵌入,非但没有给整体的年报增添色彩,反而是木门销售数量的止步不前,直接摊薄甚至严重拖累了公司总体的营销业绩!——在我看来,年报中14个亿(原本就不算太高)的销售总量中,木门的部分根本就一个零头!

当然,眼下也有看似市场上“一尘绝迹”的——TATA木门楞是靠着高的成本和近乎决堤利润率,在这场木门的春秋乱战当中,稍稍显出一丝诸侯英姿来——但这样的苦撑,究竟又能够维持多久?想当年,安洋的风光可要远胜于今天的TATA的,可是今天偌大的木门市场上,你还能偶尔听见“安洋”两个字吗?——想来,唯一占据着木门市场近1%的TATA,在其表面上的风光无限背后,个中滋味,恐怕有其自己知道了吧……

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整个市场,都在拿不是产品产品”在销售!

那些大公司,他们一定未曾预料到,造成他们先前对市场的预期非但并没能获得,反而“获得”了他们原本并不想“获得”甚至压根就不曾想到的销售额的水平徘徊,没销出几套门,售后问题却是满天飞),其根本缘由,绝非表面上所到的或是所谓产品定位或者市场策划不当才造成的或者是因为工厂质量管理欠缺才导致的众多“产品质量因此引发的更多售后问题所谓销售数量的季节性不均衡及工厂生产力和产能的不足才导致的交货期严重滞后所带来的售后纠纷……更不能简单怪罪于众多木门“产品”经销商品牌利益的不管不顾在售后上的消极防守,才形成眼下市场所谓木门“产品”严重质疑顾虑

当然,客户还是在购买,一则他们不专业更重要的是,他们没得选!!!

其实,是明白人都晓得整个市场的怪相,其真正的根源,就在于:眼下人们趋之若鹜竞相投入的所谓成套门木门“产品”它压根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产品】!

 

困顿之因:木门产品属性初探

正如前节所述,那些木门大佬们,他们以为是自身的盲目扩张造成了众多产品质量因此引发的更多售后问题,是销售数量的所谓的“陡然增长”所导致的交货期严重滞后所带来的售后纠纷,是产品定位的不清晰才造成目标客户无法沉淀,或者是木门产品的所谓“个性化”引发的工厂生产秩序的紊乱……

他们就不曾想到过,他们所谓的“产品”,根本就不能其为【产品】!

既然“产品”本身都不成立,其它附着在其身上的一切,便都是虚妄了。

而要开解上述的诸多诘问,我们就不能不直面事实的真相——木门(成套门)作为一种建材产品”,只要因为大品牌大企业和大投入带来的大营销,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了吗?

为此,我们不妨先来作个认知界定:木门即成套门(或曰“成品门”),它究竟要具备符合哪些基本要素呢不是木门专家无法用更专业的词汇对此进行专业的辩证很简单,地板不是已经成为很成熟的木质产品了吗?只要通过与作为标准产品的地板的产品属性对比,不就能轻易获得相关答案——

首先,地板作为产品,具有能够成批制作、叠加式运送的量化特征;而目下绝大多数作为“产品”的成套门,碍于木门本身的高宽尺寸及个性化特征,似乎并不具有类似属性——其实更为核心的,在于门套结构装修现场墙体结合的不确定性,引发出对于门产品(即成套门)一系列产品属性的冲突和障碍。

其次,地板因其量化特征,形成了产品安装的可控性地板的安装师傅只需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便可顺利完成地板产品的全面安装;而作为产品的并不具备其相关的实行特征貌似要依仗“老师傅”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那样一种“产品”的现场安装)。

再次地板产品,因其标准及尺寸规格有序性,包装运输过程中便可最大限度地规避因物流运送、上下搬运可能引发的货品损毁;而木门“产品,因其规格及外形尺寸的无序性(有些甚至是异形产品),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的主客观原因的损耗,变得不可避免

当然,在销售的现场,一名地板导购与一名目前状态下的木门导购又呈现不同的要求层面了。

那些大企业、大品牌所纠结的木门产品无法形成如地板那样的标准化量化,问题的症结不在别处,正在于其作为成门所应具有的有效特征。也因此,眼下市场上绝大多数所谓的成套门“产品”,其实并不具有作为产品所应具备的多项要素,更不具备大型工厂以一般产品方式施以的大规模生产制作!如若以此作为长久的木门产品施以大规模的市场营销、终端销售、工厂制作、现场安装……不可能获得一般产品所预期的销售量,甚至销售越多、售后问题越积压,“产品”的销售成本将陡然增高到终有一天无法维持应有的盈亏平衡(其实眼下越是大企业,做成品木门的大都处于亏损阶段)!

从上述所谓木门“产品”整个销售链去,如此“产品”充斥市场,从大公司企业主及其相关品牌经销商,到购买这类“产品”的消费者(装修业主)竟然没有任何一方在这个“产品”销售循环中获得预期的利益,反而都成为这样一种所谓“产品”受害方!尽管生产企业(尤其那些大品牌、大公司)是这种“产品”的始作俑者,但他们也觉得很憋屈非但这种“产品”的销售现状远低于预期,而且不多数量的销售订单中,售后炎症重并发几乎就无法避免!于是,大品牌大工厂便与其众多的各地经销商在相关销售环节中做出阴险的责任切割,以期更多售后的风险转嫁到迷信他们这些大品牌的经销商身上去!而一旦到了经销商那里,现场安装环节不受控,又会导致更多因素加剧不确定性,形成更多的售后炎症,甚至将本就无法避免的生产环节留存着的质量隐患,在安装现场无形地放大!如此一来,就如同击鼓传花,最终为这个循环买单的,就只能是购买了这样一种“伪产品的消费者(装修业主)了!

想想可气——你们神仙打架,为何要将战场最终燃烧到无辜的消费者的家里(装修现场)来呢这难道就是大企业所能呈现的社会责任吗

愤怒过后,我们再来冷静地排列一下,偌大的木门市场,何以会形成这样一种边际的木门“产品”的

我们知道,所谓“成套门”伴随着中国经济应运而生之前,绝大多数木门的制作安装一个环节,就是在装修现场以人工的手段去制作、同时安装!完成的。这样的产品,虽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属性,却因其销售对象的专门性和单一性,产品责任的归属和边界还是具备一定的明确性,因而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产品会引发更多的售后炎症。大公司那里出来的“成套门”呢?看上去,它以工厂的更多比例机械化制作规整了现场制作木门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但那也仅仅是外观上的规整而已(无非就是工厂油漆所带来的产品表面处理的进步——如果工厂的确做到位的话),而在与现场其他环节(尤其是门洞墙体配合衔接的稳定性和牢固度上,楞是将原现场制作的木门尚且留存的结构确定性这项必不可缺的产品特征给生生铲除掉了!

通俗地,现场制作的木门它可以先将基础板(用螺钉枪钉等固定于现场墙体(门洞),然后再在基础板胶水面板,裁切门扇并安装,最后作现场油漆。这样产品制作油漆表面肯定不如工厂化油漆来得漂亮,它的制作跟安装近乎是在同步进行的,外观上现场工人的手艺原因和态度原因导致“产品”的质量不如预期,但是其与现场墙体和门洞的连接固定,是合理的,是稳定的,因而在结构的层面,断不会出现眼下成套门木门“产品”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工业化工厂制作的(成套门)木门产品,当它在被运送到客户安装现场的一刹那,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木门将如何与现场各要素(墙体、门洞)形成一种合理、有效而且稳定的连接?——因为你不可能蠢到工厂表面油漆做得光鲜亮丽的门套板装上去后再在门套板上用螺钉和枪钉去加以固定吧!那么怎么办?现在通常的做法就是打发泡胶。那好,首先,我请问发泡胶作为一种填充物,果真能起到门套板和现场墙体连接的(粘合)媒介作用吗?假如有,那的作用是可以长期、有效和稳定的吗?

综上所述去除了现场合理结构配合的必要因素之后,那些所谓的“成套门产品”,它还能作为一种(木门)“产品”贯穿整个销售吗?它能这个销售链条的任何一方带拿起任何可取的绩效吗?

那么果真就不能有一种具备产品各项要素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套门产品】替代现场人工制作的木门了吗?

要解开这个死结,我们不妨先来做一番假设推断

我们说现场制作的木门产品其要素就是:1,现场制作、现场安装2产品质量或者说品质的好坏取决于现场工人手艺的高低或者情绪的好坏、身体状况的好坏,甚至也取决于当时天气状况!——很显然,那样的“产品”,优势在于工艺手段,它是直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的一种身定制缺陷在于,决定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外观品质)不确定因素太多,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的规范化生产制作

那么如果我们将原本现场制作的木门这种最为单一销售对象的产品作“木门1.0”。那么兴许那些大品牌大公司企业主的眼里他们的那些所谓的“成套门产品”就可以称之为是木门2.0”了

其实在我看来,那根本就不能看做是木门2.0,至多也就是在木门1.0基础上多一个“+”号而已——是一种根本不全面具备产品属性的“假2.0

因为我们眼下的成套门木门“产品”,它安装并没能改变木门1.0”要依靠现场工人手艺的高强才能实现这样一种不确定性。门套板(门套侧板及上板)组成门框被放入现场门洞时,它门框)与墙洞不处于整体的接触和全面的有效固定而是与三周的墙体断面形成一到两公分的空隙(人们称作发泡缝”),这个时候,现场工人的“作用”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他要凭借自己的操作经验进行判断处置,又是敲敲打打、又是在空隙中打入木楔,把门框门洞的间隙做好“调整”然后空隙中打上一定量的发泡胶等到发泡胶充分“干”化后,这个门框就算是“固定”好了,之后便“可以”安装门扇了——请注意:这个时刻的门框,果真与现场墙体具备全面、合理、有效和稳定性连固了吗?脚趾头想想也绝不可能发泡胶是什么牢什子?可以专门用来作粘合固定的吗可以具备多少粘合力?它风干氧化的粘合力还剩下多少?还有门套板所组成的门框,它与门洞上边的间距,就真的凭借某个老师傅的丰富经验就可以合理、精确固定现场门洞里退一万步讲,经验特别丰富的老师傅可以做到,那么,安装一个成品木门,究竟要规定怎样级别的老师傅才有资格实施呢)如果不能,那么那样的一种的木门,它是否有资格被当做一种【产品】被销售?

所以,如果先前现场制作的木门被称作“木门1.0话,眼下的所谓成套门“产品”,压根就不是“木门2.0“,最多也就是在“1.0”的外观处理上稍作改良过的“木门1.0+”了吧!

 

无解?求解!

这个世界上,究竟能不能够有一种既能够摆脱现场人性随意加工并且能够完成工厂规范制作车间油漆的外观效果,又能具备保持整套门产品与现场墙体和门洞稳定结合要素,并且符合一般意义上产品属性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套门产品

其实笔者在接触木门建材领域之前,是从事过一段时期的弱(通信)工销售工作的。可能养成了弱集成的那种系统性思维,在关注到木门行业尤其是以成套门技术核心现代木门这样一种新兴产业之后,整个市场竟形成了一种蛮荒和无序当初更想不到的是,这种蛮荒竟一直持续到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便从此开始了对工厂化生产木门(成套门或者成品门)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的循迹和求索。

迹,就得靠近,就得深入

十多年前,我关注,上海有一家叫做“索尔”的——当时表面上看,它也是一种前店后工厂的木门公司,其实现在看起来,它更像一个技术型公司他们的工厂、甚至他们所开的门店,只是为了制作相关的实践和实验模块做基础。

“索尔”有一种门套的做法,能够解决我的困惑有所启迪。于是在2006年,我来到了“索尔”公司,参与了他们以S3门套技术为核心的整个销售链的模块制定所谓S3门套专利的技术,简单地讲,就是所有门产品的现场安装见不到一点一滴的发泡胶,门套板与现场墙体的结合,都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全面、稳定、牢固地与相关物体直接结合。那样的技术,可令安装工序成为一种标准化的管理可控的规范性操作,全面消解了目前绝大多数木门厂家(尤其是大厂家)在销售的整个链条中所存在的作为【产品】要素全面实现的安装终端的不可确定性和非可控性。

因此,我在的那三多时间里(主要负责销售模块的数据积累)作为一种成套门产品,索尔木门产品结构上的投诉率几乎为零——不,就是为零!

而同时,索尔木门产品的销售,也充分验证了相关技术完全性和有效性。

当时也是初入行业,虽说是有意观察,却也是懵懵懂懂。到了今天来看索尔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改变了绝大多数所谓成套门“产品”门套与现场物体无法规范、完全、合理、牢固连接的致命性缺陷,让木门成为了具有满足各项产品要素真正意义上的木门【产品】

索尔工作告一段落,深怀着一腔对木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的期许和疑惑,上海红星美凯龙浦东商场,先后参与过金丰木门中型,实木复合门为主)、厦门金宝艺(中型,原木门工艺)、皮特公司小型木门、楼梯)的门店销售工作实践,及至现今的大自然木门大型木门企业)门店销售,一直都在工作实践、一边在销售的一线积累数据案例木门市场观察思考。关注点和思考点最集中的,就要数成套木门作为一种产品在整个市场环节中的销售生产、安装)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笔者通过打工实践,看到了诸多成套门产品属性不具备所导致的售后惨状尤其大自然,可能是时间呆的也比较长,过于深入,接触到的售后案例也特别多、特别的触目惊心——那些因为产品因素所形成的售后炎症每一单的售后与我来讲都是活生生的灵魂剥皮。

表面上看,目前出现比较频繁的售后问题,有如下表现——

1,测量错误:与现场人员沟通不到位、现场整改后或安装前不做复测导致现场条件与安装产品不吻合;

2,订单错误或设计错误:与业主沟通不足,或与现场测量人员及其测量数据核实不充分导致错误确定订单产品,包括产品种类、型号、材质、油漆色号、尺寸、结构、玻璃五金配件以及数量等;

3,设计错误:尤其整木家装产品的整体设计在与相关工序的衔接和收口节点发生偏差所导致的现场无法安装实施;

4,下单错误:未能充分表达订单产品需求,导致下单产品与业主需求不符或与现场技术数据不吻合,包括产品种类、型号、材质、油漆色号、尺寸、结构、玻璃五金配件以及数量等;

5,规尺差错:销售终端下单时未留意工厂预设的规尺标准,形成门扇尺寸与墙洞净尺寸及门洞尺寸间的相互混淆所导致的产品规格尺寸差错;

6,工厂制作错误:从工厂拆单、工艺派单、车间制作、工序衔接、品鉴、包装出厂整个过程中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产生的差错,问题包括:制作中技术尺寸差错,结构工艺不符合订单要求,材质错误,因材质处理不充分形成的产品部件变形扭曲、或因产品结构导致的门芯板等门产品部件涨裂导致的门体变形(腰鼓状)及开合障碍(实木门居多),产品表面光洁度处理不到位,复合门贴皮不到位形成起泡、褶皱或其它不平整;

7,交货期延迟:因工厂原因导致的交货期严重滞后以及因此生发出来的各类产品细节性问题的扩大化;

8,包装保护不充分:油漆未干即包装导致的油漆损伤、包装规格不力导致的门产品四角边框或线条端口在运送过程中的损伤;

9,物流运送损坏:未轻拿轻放,货物叠加摆放导致重压,运送工具行驶中的震动导致的产品变形或结构松脱,以及因天气原因造成的货品受潮、湿烂或干裂等;

10,安装差错:安装前对相关产品所对应安装位置发生偏差,不规范的安装导致的产品损坏,合页以及锁孔开启错误,安装的门套板与门扇间缝隙的明显不吻合,门套板与墙体连接的不牢固);

11,售后不力:应对不及时、因成本关系对售后措施不到位、售后人员应对方法不力。

……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分散的、杂乱无章的,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但只要从产品属性方面一看,一切问题都是与产品根本要素的缺失有关。简单来讲,如果卖的是木地板,又会怎样,也会形成这么多(尚不完全)因素的不确定性吗?

只要从【产品】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眼下成套门作为【产品所产生的基本要素的严重缺失!

我在大自然上海门店工作,应该也有两三年了吧。初步接触和了解大自然深感作为上市公司在管理的成熟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等方面的正规程度确实到位。而且上海的门店尽管属于经销商模式,当管理来讲,完全是成为整个大自然品牌管理的一部分,尚不存在与公司总部相悖或者不符任何现象事实。

但是,单纯是管理的优化,并不能取代产品结构本身改变。成套门作为一种木门产品的工厂化制作,外观处理工艺方法或许是更为合理了,正是因为木门产品实施了工厂制作而安装又是在装修现场,是一种一个点对无数线面的批量化的产品式制作,而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效用的最终节点,又是通过在无处不在的每一个客户的装修现场门体实施安装实现如果产品”本身就不具备门套部件与现场门洞能够实现全面、有效、稳定和牢固的安装,而是要倚靠现场工人丰富的经验竭尽全力得以实现,试想一下,这样的木门,能有多少是能实现其作为“产品”价值效用和功能的?

从展厅介绍到现场测量再回到门店做单、系统下单、工厂制作,到入库包装,再到物流运送,最后达到安装现场实施安装——表面看起来,所有的售后问题都分散地充斥于这个过程每一个端口、每一个工作节点但是,是不是有一件事情、有一个要素,它是贯穿于这一系列问题始作俑者呢?

显然是存在着的,那就是“产品”本身,是源于那样的“产品”压根就不能成为【产品】的要素本身!

例举个简单的逻辑链:眼下的成套门产品”本身已经存在着注定无法克服工厂生产制作与现场物体合理连接的宿命了,那么最后一道作业的完成便完全有赖于现场的安装工人了;这个安装工人本身手艺的高与弱,面对诸多问题处理更确切说是掩盖)的能力,他当时的身体状态是精力充沛还是疲倦不止)、他当时心情的坏(如果他的老板已经拖欠他好几个项目的工资了,会怎样?)……等等等等,都会决定这樘木门安装的精准度以及日后使用的牢固性而缺乏了一定技术保障,所谓的精准度和牢固度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便不言自明了)

原本以为,大品牌大企业一定会在产品责任上较之一般企业更为看中,然而因为这个产品”的通病,正是在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木门产品,才导致再有要求的企业主,也只有对这种产品的通病无奈何!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制作质量问题!你想,规模如大自然这样的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应该是能够达到一定的层面了,下单也好、生产制作也好、包装出货也好、售后服务也好……一系列的管理,都不至形成目前这种订单稀少却问题甚多的变态局面的——因为那是种通病,是产品本身的结构性缺陷,是致命性的不改变产品的主题结构,任何神仙没法规避!

其实,应该说十几年来厂家都“愿望”自己能推出木门2.0,为此无数的大厂家、中厂家、资本以及装潢公司等花费大力气、大投入、大的市场推广来付出实施2.0,但无一例外均未成功其根本原因,便是他们都忽略了木门2.0的(现场配合)要素,迫使他们做出一种“畸形”的产品——2.0外表,1.0的要素。这样一种畸形的“产品”,它所能导致的结果,就必然侵害到消费者最根本的利益了。并且,他们那种现场实施套用1.0的方式,又形成了厂家越是大,问题越是多用户伤害也就越是严重。这样一种规模效应递减,也就导致现今门市场上数万家小企业行业蛮荒业态

某种角度讲,眼下那些大品牌工厂,他们套用1.0的方式其解决方案:工人+手艺+现场装,这就意味着所有执行皆不可控,加上木门产品运行期间与装潢同步,载体墙体)尺寸动态变化导致这种“畸形产品的结果完全取决于现场因素在这种状态下,大厂家能选择的方式只能将销售代理变为木门工程的“包工头”其本质就是将自己生产的木门(应该说只是“木门配件”)卖给“包工头”(经销商),而“包工头”将门的工程任务转包给木工去执行木工将门糊弄到用户门洞上拿钱走人,整个销售交易的过程是一个品牌的产品实际上品牌卖给了“工头与包工头”。而“工头与包工头的内部责任是:所有门的责任全由包工头承担,以此切断产品后续的所有风险和经济责任。反观包工头,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方式是:糊弄好客户,赚取差价,随时可以脱身走人。当然,大厂家门都差不多,也就意味着这个包工头只要想做这个畸形的产品就会将他套死,赚不到钱只能抱怨。相对而言,承包安装的木工,反而是最轻松潇洒的,做一单拿一笔钱。如此一来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真正执行的人——个体木工,是一个完全不受控的执行状态,越是会糊弄,获得的利益越是大,产品最终的责任,品牌价值的维护,包工头利益的获取,与木工毫无关系而包工头在这种利益无法确定的前途渺茫的状态下,不可能考虑到长期效应与争取维系效益的想法,而品牌拥有者也无法对其考核,只能选择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对其放任自由……所有的问题都破坏了用户的利益,而用户所得到的实际保障,仅仅来源于散漫的安装工人,这显然是残忍的欺骗,用户将错误归咎于品牌的同时,也后悔自己他自己信任品牌信任——而这也就是目前畸形门市场的所谓:三分制作,七分安装”的现象根源

更有甚者,大厂家们面对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去开发2.0的木门要素,反而采用“中国特色常规手段,通过发委推出剥夺用户正当权益的标准,来保障自己非法侵害客户利益的规范,这种行为自然就更进一步破坏了门行业的发展根基,一个新兴产业其初始阶段的混乱过程被合法地延续,以致用户的、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分销的没有一个获利!

如此以往越是大品牌伤害越大若是综合性品牌,其伤害还得赔上宝贵的用户认知度——原本经营已久好不容易形成优势的地板品牌或许因为木门的嵌入遭到无形的损耗!

更有甚者,眼下的木门市场,整个价值体系也遭到了严重的扭曲和污染,似乎木制产品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出问题才不正常;而一旦消费者一级一级投诉到商场也好、消费者协会也好,最终竟无法获得哪怕最起码的利益补偿!

何以如此?是标准的问题,是眼下木门无法作为【产品】去承担责任,标准》便成了最有权威的保护伞!

《标准》是如何出台的?又是代表了哪些团体的根本利益?不言自明

——详见索尔木门天猫网页的“标准解析”http://shomeyl.tmall.com/p/rd941191.htm

当然相信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小自然,作为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品牌企业(尤其更是上市公司)的老总,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担当,也不至他们能够容忍他们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因着产品本身的结构性缺失)竟能够引发如此繁复、如此严重的售后炎症!

然而,他们依然无奈

因为无解。

于是,他们才会不约而同、惯性地、惰性地,将自身企业销售受挫的主要原因笼统地归结到市场的惨淡、经销商的无能,抑或是工厂内部的管理不力所致。可能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已经陡然地意识到,是产品本身的致命性结构缺失,引发那么多的售后炎症顽症才是导致销售终端无法获得(工厂更是无法承载)大批量订单症结所在——一旦直面,他们就将共同失去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事实基础”!

于是,他们宁可将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