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贫乏与物质的短缺是市场的本质所在


人们的贫乏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寡,而在于他面对的世界有多大。面对一个广大的、无法琢磨的天地,人人都是贫乏的,这不免引发激烈的竞争和疯狂的掠夺。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动机总会是野蛮的,只有在法制和产权完善的情形下,社会才会避免由此带来的悲剧。

否则,市场化改革给予人们的自由将是沉重的,这仅仅在于风险的增加,而且遭遇的歧视令人们更加贫乏。贫穷是令人厌恶的,摆脱贫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们应当乐见这一现象,这不仅仅有利于那些贫穷的人们,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从而惠及自己。但是这一浅见并非人人懂得,因此在历史转折的当口,人们会深感迷茫,当贫穷渐渐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愈加感到贫乏。

精神世界并非与物质世界同步达到什么程度,甚或相反。当人们面对越来越广大的社会层面,心理需求与日俱增而自身却需要艰难的质量飞跃,贫乏的现象便出现了。这是商人乐见的现象,他们引领了饱经贫乏痛苦折磨的大众,将人们的贫乏转换为市场价值,创造了距离人们咫尺的消费者市场。由此人们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但商人们却可能有意无意间营造陷阱,让社会积累的财富大大贬值。

风险是与机遇并存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当人们为谋求生计利益时遇到各种政策的阻力和限制,而又被参与制定政策的商人们引领的不愿找回退路或者没有退路的时候,人们并非感觉变得富有,即使在这一过程中他获得了一定的个人收益。这称之为市场的不完善,却忽视了市场的形成大有来头。市场是自由的才有活力,因此设计出来的反而本来就不完善,因此那些甚感贫乏的大众感觉遭受了损失,成为受害者。

住房改革使得人们拥有了工作选择的自由,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性,人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收益更高的工作,而且人们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自由的增强,人们的社会价值提升了,而且闲散的时间也少了,社会劳动供给增加。事物总有两面,这将引发社会竞争的加剧,市场波动性形成,人们经济活动的风险也在增加。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失业,市场的演化也是如此,哈耶克们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人们是自由的,市场也是自由的,也就是没有权力寻租行为。科技的发展总会淘汰一部分产业,又催生出另一部分产业,人们的就业也就从此产业转移到彼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还会淘汰掉一部分弱势群体,那些真的赶不上时代发展的人们。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广大世界成为“陷阱”。即使假定人们发展的起点相同,也无法保证人们依循同样的路径达到同样的水平,渐渐拉开的距离成为人们盲目的所在。

人们的贫乏和物质的短缺一样,正是市场活动的推动力,也是本质。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是走向繁荣之路但却需要增强人们承担风险的能力,避免野蛮的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