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涨姿势”的虚与实


震荡的股市让国人和世界“操碎了心”。楼市呢?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2.63,比上月提高0.2点。7月份,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米10685元,环比上涨0.54%。另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统计,7月份,30个城市的住宅市场成交创下近6年同期的最高水平。

 

8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认为,曾经冷寂的市场因此逐渐升温。理由是,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日益宽松,如,央行连续降准降息,放松信贷门槛,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期等,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支持楼市。

 

楼市“涨姿势”,有虚也有实,不能一概而论。简言之,一线城市销售火爆,京沪广深不仅“地王”频现,而且有的出现无房可售的盛景,上半年成交量上涨4成。二线城市表现稍弱,增加2成,且是“以价求量”的结果。三四线城市表现平庸--有些则是量价齐跌。这亦凸显,100城新建房价环比上涨,不意味着楼市走出周期颓势,重现生机,而是喜乐不均。

 

其实,各线城市表现,也和政策导向相对同步。二三线城市最先放开限购,一线城市坚守到最后,前者继续去行政化激活楼市,后者的市场消化能力一直很强。从楼市存量和民间所谓的“黑灯指数”以及舆论场列明的“鬼城”看,三四线城市也是重灾区。三四线城市去存库的周期依然徘徊于15-20个月,有些甚至在20个月以上。消化存量,依然是三四线城市的主要使命。

 

当然,在一揽子利好政策催化下,尤其是从百城房价环比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看,中国楼市的整体愿景趋势向好。而且,楼市本身即具有传导效应--一线城市的热到二线城市的好再到三四线城市的稳。尤其是,在股市震荡的节奏下,各路资本也会在股市和楼市“两市”之间转手,以降低投资风险。

 

中国经济新常态和深改革的社会转型期,投资者的确没有更多的投资创富渠道。加之互联网金融创新正在遭遇监管上的转型之痛,除了实力派的资本,有些闲钱的中产阶级(或准中产阶级),只能在楼市和股市中寻求创富机会。但“两市”表现,也让广大中小投资者伤透了心。更复杂的是,“两市”不仅攸关微观的民生愿景,也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经济增长率“两位数”时代,房地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今年上半年维持7%的经济增长底线,金融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7个百分点,从9.7%加速到17.4%,金融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股市“改革牛”或者“政策牛”对经济增长颇多贡献。

 

从稳增长的角度言,楼市从主角变成了配角,股市从幕后站到了前台。但从调结构的政策面言,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只是靠虚拟经济的主力推动,必须回归到实体经济提振的夯基固本上来。但货币政策宽松的直接效应,往往最先激活楼市和股市,这是中国政策面面临的现实问题。更窘迫的是,无论股市还是楼市,其市场波动往往牵动投资者的敏感。因而,决策者又不得不投入相当的政策成本去应对虚拟经济,以期稳市场稳人心。多年来的楼市宏观调控以及政府的倾力救市(股市),莫不如此。

 

股市依然在动荡中,政策面的稳固之意和投资者的不当期望存在着偏差,这是股市面临的两难。楼市表现,已呈现不同线际城市的分化--对此,政策面也许适当调整策略,在市场配置楼市资源的前提下,适当予以调控。具体言,一线城市的楼市要适当控制以防走热,二线城市的楼市要求稳中求好,三四线城市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要消化存量控制增量。

 

对决策者而言,“两市”总是成为国内外市场关注中国的焦点--“上头条”未必是好事,让“两市”稳下来通过改革调结构才是重中之重。“两市”风景,不管虚与实,政策面在此下注太多资源,不仅得不偿失,且会模糊发展实体经济的焦点。

 

房地产大佬王健林认为,整体看房价暴涨已不存在基础和可能。这意味着中国楼市已经回归现实常态,政策面无须再将楼市视为经济增长催化剂,投资者亦当审慎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