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狂人》评论(9月1日)


记录行业的梦想,追寻时代的辉煌(9月1日)
——《广告狂人》评论
 
关键词:《广告狂人》  广告人  
 
我喜欢看影视剧,也喜欢把所形成的感悟整理成为文字并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那不仅仅是在写文章的同时,打发单调的单身时光,在很多时候,是从中发现曾经被忽视的东西。比如时尚、热情、浪漫、情调等等。
《广告狂人》是我在2015年8月完整看的系列美剧。由American Movie Classics公司出品。由《黑道家族》制片人和编剧马修-维纳Matthew Weiner)原创,同时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维纳在加入《黑道家族》之前就写出了《广告狂人》最初的剧本,但却被包括HBO在内的多家电视台拒之门外。
《广告狂人》背景设定在1960年代的纽约,故事描述了美国广告业黄金时代残酷的商业竞争,展现了在曼哈顿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上演的一幕幕极具噱头却又异常残酷的职场、商场、情场之跨界大战。主演包括乔-汉姆,伊丽莎白-摩丝,詹瑞-琼斯,文森特-卡吉瑟等都是有经验的实力派演员剧集获得2009年艾美奖最佳剧情类剧集奖。
在纽约麦迪逊大道两旁的写字楼里,有着全美最大的CNN广播电视网和50家电台,《时代》等美国主要期刊的编辑部、销售中心和办事处,近千份国际性报纸的广告代理点,以及数以万计的广告公司及下游制作、代理、服务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财富链。
 
虽然《广告狂人》的切入点只是一个行业,但是出色的戏剧化控制,还原出了一幅历史的全景图与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纽约时报》在第一季开播时评价“《广告狂人》是一封写给1960年代美国的情书,既包含了辛辣的讽刺,又充满了热情”
《广告狂人》吸引人的是扎实的剧本、出色的表演,对上世纪60 年代纽约生活的逼真再现,是让观众着迷的真正原因。它温和地讽刺1960年代不怎么为人称道的道德标准同时又保持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情怀:昏黄暗淡的酒吧和闪着蓝光的夜总会,冲天的摩天大楼和冒着烟的火车
1960年代初,二战的阴霾已在美国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金钱主义至上的社会风气,那是一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股票大跌,没有油价飙升的世界。那时的美国处处洋溢着战胜国的傲慢和成为世界领袖的自信。于是,《广告狂人》中的歌舞升平、声色犬马成为了当下人们眼中的乌托邦。
1960年代美国有“七宗罪”:抽烟,喝酒,私通,仇视同性恋,歧视女性、犹太人和有色人种。《广告狂人》在第一季开场几分钟里,就把这些“60年代特质”悉数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公司最终被麦肯收购,迎来了70年代的曙光,公司的合伙人与精英以各自的方式继续其事业与生活,或充满希望,或收获爱情,或颓废潦倒。
即使从广告专业角度,从怀旧情怀角度看,《广告狂人》都足以吸引70年代出生甚至部分已经具有怀旧情怀的80后的人的关注。在《广告狂人》中,我们看到了广告人的骄傲、梦想与辉煌,或许那仅仅限定在美国,在70年代之前的辉煌。那个时代的市场经济,是传统的航空公司、保险公司、汽车与烟酒的天下。
 
现在早已经变成了金融投资家以及TMT创业者的天下,一个创业故事就可以让自己拥有数以千万的身价,与财经结合,更是可以成为资本财富的新宠。现在的创业者更多的不是靠卖产品,当然更不是靠貌似“小聪明”的创意,而是靠以技术支撑的平台所形成的品牌,依托自己事业的资源并不是自己的,而是跟别人交换的。
回顾我的25年左右的生命道路,1989年开始接触公关到1993年开始接触CIS,到随后不久开始的IMC(整合营销传播),再到1998年参与电视栏目的策划,当然还包括在媒体做记者、发行,当然更包括通过活动与广告等方式为媒体贡献现金流的经历,也曾经受到邀请到广告主内部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由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习惯,而且跟数不清的媒体人、广告人、公关人以及市场营销精英总是有扯不清的关联,所以总是不自觉地朝那些领域倾斜。
 
每个人都可以在半迷醉状态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那个大创意或许会创造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引领一个时代的时尚。也可能会由于没有及时将其记录下来,而跟其擦肩而过。
在普通职员看来,与大创意失之交臂的遗憾或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在广告人看来,却是决定自己职场状态与职业生涯的关键;而在广告主,或许是在商战中力挽狂澜的武器。在广告圈内外,要打击并贬低一个广告人是很容易的,只需要贬低其作品水准就可以了,而那往往不需要理由——没创意,或者我就是不喜欢!
 
成功的广告人的胸怀都是被委屈撑大的,任性的天才是没有办法在广告圈中立足的。其实作为个体的广告人是很纠结的,广告越来越成为需要依靠团队协作的工作。广告人的发展途径,可以在职位上有所提升,也可以去广告主,或者去媒体,或者出来自立门户。
虽然核心是某个创意灵魂人物的某一动念,或者是一个职场菜鸟甚至门外汉的灵感,但其实任何创意都有极大的偶然性,那种偶然性的生命力极为脆弱,绝大部分注定无法突破重重阻碍而得到在市场中验证的机会。
单纯依靠创意活着的广告人是很脆弱的,习惯了被人评判的广告人的生活更是无奈的。其实广告人是拥有人类智慧与思想意识的闪光点的,不管是创意还是点子,是系统方案还是突发奇想的灵感,也不管创意遭遇什么样的耻笑,广告人总是有根深蒂固的骄傲支撑。
 
广告人并不都是偏执狂,但通常只有偏执狂才会成为优秀的广告人。那份偏执不仅在于深度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创意游丝,而且在于提案过程中的投入与激情,甚至如George Louis那样“你不接受我的创意,我就跳楼”的威胁。
那些微妙的创意,实现创意的团队,将创意转化成为商业价值,改善财务数据的协作,都是无法被忽略的,因为商业推动社会前进,且不管那前进是进步还是倒退,毕竟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人类总是在失去某个东西之后,才会去花更多的时间与代价去寻找,找到之后倍加珍惜,没有找到只有徒留遗憾。如果抛开商业利益不谈,或许广告人所秉承的才是残存的贵族精神,失去这种智慧、信心与执着的人类,才是真正可悲的。
 
贾春宝
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