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身人格培育
喻建国
人格和人的生存环境之间具有相关性,从生命历程理论出发,人们清楚地看到,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不确定的环境变化,会带来人的短视生存策略,其客观现象就是人们大量的自私自利展现,极其看重物质,对他人经常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是当人们的物质条件改善和繁荣程度获得提高以后,人们的生存策略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开始注意自律,自我提升,与他人合作。
人格是随人的生存环境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人的生存条件越是稳定、安全、优越,其人格就趋于健全;而人的生存条件不定、动荡、恶劣,其人格也就趋于莠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格。
我现在每天在公交线路上总有两个多小时的参与,上海公交车辆的车价为2元/人次,在我现在的观察中,几乎看不到有逃票现象。而在改革开放以前,逃票现象极其普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每月收入提高了,2元相当于现在一般人月收入的万分之五,对于这点支出,人们不在话下。在人格展现时,在这一方面上就展现为健全人格。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乘坐一次上海的公共交通车辆,其支出相当于其受入的千分之三,有一部分人就想到要逃票了,在人格展现上就出现了莠质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定式在其进入成年后会初步成型,以后在人格上的变化会比较小,也就是说人格定式再要发生变化需要外界十分巨大的力量才会使其发生变化。所以个体的人格应该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早早地加以注意与关心。在个体人格定式形成期中父母或监护人应该投入十二万分的努力,以保证人格定式落在健全人格的框架内。
前几天有一位31年前的学生来访,他的儿子现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又开始攻读新的学位,他说:“儿子之所以有此学业成就,全靠我的夫人,她从儿子小的时候开始,要儿子干什么,她首先干什么;要儿子学什么,她就跟着儿子学什么。”其实这就是人格培育的紧身培育,让被培育对象看到听到闻到的全是具体的立体人格图像,他也就极其自然地跟着做。日久定型,人格塑造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上就子女的父母和监护人来说,紧身人格培育几乎每个父母和监护人都在做,只不过你们的人格塑造内容没有经过筛选,你们就以自己原有的人格在塑造自己的子女和被监护人。有一句名言,子女的行为就是其父母行为的翻版。个体行为的总体格调就是该个体的人格,一般子女的人格也就是在这种非主为的紧身培育下完成了。
人格定式完成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个体人格的微调还是经常在进行的,这种微调而且多半是在个体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因此人要关心自己的环境,注意自己身处的环境对自己人格的微调。让自己经常身处良好的环境,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人格微调向着光明和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