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30多年都带来了些什么?


 国企改革30多年都带来了些什么?

-----几位武钢下岗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的归纳总结!

汪华斌

昨天一位朋友添孙子了,高兴找我们原来的一些朋友去聚集;大家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总是不自觉地引到了武钢,因为大家都是武钢的下岗人员。我说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不是说明以前的国企改革还是存在问题的呢;因为这次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结果大家说先不评说国企改革的对错,先看国企改革30多年都带来了什么?

首先国企改革打破了中国人的就业梦,因为改革开放前的国企实现了中国城市百分之九十的人就业;从而它成为中国人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开放后通过下岗分流,实际使超过8000多万的国企职工下岗;也就是说国企下岗人员是现在国企在职人员的二倍多,所以国企再也不是安排城市人员就业的主渠道了;因为这么多国企正式职工都下岗自谋出路了,它还能成为谁的就业主渠道呢?在简政放权后,国企负责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用人权;所以领导的眼中钉排斥清除出国企,而领导的亲戚或亲信却能公开进国企。如武钢这次通过中央巡视组发现的搞‘团团伙伙’,实际就是改革后国企用人的典型案例。

其二就是国企也实现了少数人先富起来的中国梦,因为任何国企成为富翁的肯定都是高管及其追随者;就如同武钢,当年各级领导都是百万年薪了;可老百姓依然还是每月千元的工资,而下岗人员每月只有180元的生活费。随着领导越来越富,国企的富裕阶层也向下延伸;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国企拥有一方权力,最后这权力就能成为你富裕的桥梁。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的国企也有科员成为暴发户的;但这些人的通用特点都是先有国企的权力,然后才能创造出无限属于自己的财富。

其三就是国企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国企普遍是规模能与国际同行称雄;而竞争力却自动退避三舍,因为我们的国企参与国际竞争就是交学费;所以我们的国际几百强企业的市场是垄断的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国企的办公大楼绝对世界同行第一;因为我们的国企不是通过产品实现扩大规模经营的,而是通过无限投资来实现固定资产快速增长而达到的。因为我们的国企投资的可不是责任风险,而是无责任的利润投资;也就是说投资失败了是全民埋单,投资成功了利润归自己;投资不成功则用固定资本抵消贷款,实际最后还是全民埋单的行为。

其四是国企再也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了,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任何政府指望国企的利税来运转。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通过房地产等途径实现了全民资源权力最大化,结果最大的受益者是各级政府;因为土地是国家的,所以仅土地金一项就能使我们的政府暴富。再加上房地产各个环节的资金运转,所以税与费同样也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国企上交的一点红利竟然不入政府的法眼;从而刺激国企更加肆无忌惮地贪婪与腐败,因为通过做假账就能使国企获利。所以每年走过场审计的国企,不知道背后真正隐藏着多少漏洞。

虽然国企改革是赋予企业的自主权,结果以放权让利为重点开始调整国家和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表面上的确解决了政企不分和以政代企的问题,但实际并没有解决国企产权究竟是谁的问题;因为国企高管是企业的经营者而不是所有者,所以改革出现了“放牛的孩子不赔牛”的中国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企经营者‘杀牛卖牛肉’的比比皆是;从而产生出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快速流失的年代。而在“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直接成为了现代产权的所有者;从而创造出国企高管无法无天的年代,因为国企管理者成为了‘拿大家的钱办自己的事’的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改革新阶段。

这次国企改革主要体现在112户央企将被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同时把商业类细分为“完全竞争性企业和对国家经济安全命脉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的企业”两小类。在央企不同分类基础上,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的取舍上都将有所区别。目的还是消除中国经济的增长抑制、卸去增长拖累,迎来新一轮增长红利。然而这些改革同样没有解决国企是谁的问题,因为国企与政府都没有国有资产的经营责任。也正因为如此,无论国企如何改革最后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是全民;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明确过‘全民是国有资产的主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用什么红利去回报国企的下岗人员;因为全民就是“谁占用或占有最后利益就归谁”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