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108):
小舅的“老朋友”
2015年7月29日。
小舅这次跟我回老家,还想看看他的“老朋友”。小舅以前两次去我老家,都住了三个来月,日常参加生产劳动,也认识一些人。当时小舅应该是很喜欢并适应我们那儿的生活的,以致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父亲还曾设想过给他在当地找个媳妇儿。这事儿似乎是有些眉目了,只是因为外婆需要有人养老,小舅才不得不回昆明。
小舅印象最深的老朋友,是我们村当时的生产队长;因为他耳朵背,声音大,大家都叫他“老聋子”。小舅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老聋子还领他去阿盈里赶集,那时老聋子在做牛马生意。小舅说,他很佩服老聋子的口才,可以将死人说活。还说他跟老聋子跑了一天,肚子都饿瘪了,老聋子才给他买了一根烧玉米吃。老聋子是个狡狯的农民,他有很多鬼点子,看起来很聪明。但他可能对生意经不是很在行,我知道他做过很多生意,但始终没有赚到什么钱。
小舅还记得老聋子的二弟,他曾经是我的小学老师。小舅跟张老师年纪差不多,比较谈得来。张老师是个民办老师。他因为家庭出身好,被选拔到县里的师范学校进修了两年,才成为民办教师的。张老师的文化程度其实很低,不具备作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包产到户后不久,他就失去了教书的机会。读了几年书,又教了几年书,对于农活就变得越来越生疏。没有本事,就被人瞧不起,找媳妇儿都很困难。后来找的是位寡妇。我们那儿的风俗,娶寡妇不能走正门,只能搭梯子从楼上窗户进门。这些事情小舅都知道。
从乡上出来,小舅对一路上的景象都很熟悉。他还记得我们一起砍过柴的那一座座山,我们一起挖过土豆的一块块地。小舅兴奋地回顾几十年前的事情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的神情。到我老家坐下不久,小舅就要去看看老聋子。不巧的是,那天正是乡上赶集,老聋子赶集去了。又去找张老师,说去山上放牛了,不知社么时候回来。小舅稍微有些失落,他想见的两个“老朋友”,一个也没有见到。
下午返回的时候,在村口看见了张老师。小舅舅一眼就认出来了,但张老师似乎对小舅没有什么印象,当我给他介绍的时候,他还很迷惑。小舅脸上一直是热情而期待的神情,而张老师对他的这种热情和期待似乎没有什么回应。走到半路,又遇到了赶集返回的老聋子。老聋子坐在卡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悠哉乐哉的样子。当我们停下车跟他打招呼的时候,小舅迎上去,满脸堆着笑,还给老聋子递上烟。老聋子只顾着跟我说话。我打断了他,向他介绍我小舅的时候,他只是哼哼两下,说“有空来家里坐吧”。
小舅一定会感到很失落吧。见到老朋友对他来说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可老朋友们却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