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从尴尬与悲哀中自我救赎(9月19日)
关键词:思想者 世俗 悲哀 自我救赎
人是会思考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也是可以用理性去约束自己的感性的动物,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有思想并且会以更丰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思想自由是人类最大的自由,思想与精神领域是物质财富最终投向的地方,任何人在享受成功后的锦衣玉食、奖杯奖章、荣誉光环,工作上的成就与家庭生活中的幸福,其实最大的激励是获得认同之后的内心感受体验。
一个物质很富足的人,假如不重视情绪管理,终日生活在殚精竭虑之中,也会基于心理因素而走上绝路;一个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人,假如注重内心感受,生活质量也会比较高,也可以每天沉浸在小小的幸福之中。
硝烟与战火的摧残,侵略与亡国都不是难以承受的灾难,相对于物质概念与国家主权层面的殖民,文化殖民与思想殖民更为可悲。对国家与民族而言,最大的灾难是被剥夺了最高信仰、停止祖先祭祀、既有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被置换。
人最悲催的不是身体被奴役,而是自由思想的权利被剥夺,被别人当成透明的空气,即使身居高位都宛若提线玩偶,任人摆布。
追求民主的人无非就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受到欺负的人无非就是想讨个说话,然后就或者是兵戎相见,或者是对簿公堂,直至彼此两败俱伤。能讲得通的逻辑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何就存在不平等的允许蓄意伤害呢?
文化人的悲哀,是当你理性的时候,别人说你冷漠不懂人情世故;当你给别人分析的时候,别人却说你太书生气不接地气;当你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的时候,别人却感性地不接受;当你为自己提出的观点酣畅淋漓地旁征博引的时候,别人却要你高度凝炼——要干货!你提出自认为合理化建议,他们却认为你是在别有用心。
原来别人需要的仅仅是你的名头,就如唐太宗其实早已厌烦魏征,而仅仅出于维护自己“明君不追求贤臣”,以对贤臣的宽容来彰显自己的明君胸怀,其实在内心是另一番世界,所以才会在魏征尸骨未寒之时,将其挖出来鞭尸。
西汉有两位诸侯王,一位是最终昌邑王刘贺,面对督促其好好学习,远离纨绔玩伴的建议,他是虚心认错,坚决不改,这也使得他虽然具有极强的行动力,却最终只做了27天皇帝;另一位是汉文帝时期的楚王刘戊,在爷爷留下的辅佐自己的老先生批评自己之后,居然给那些老先生穿上罪犯的衣服,让他们服劳役。
有思想的人,通常都生活得很清苦。思想者除了给人预警,让人感觉到危机感,或者是让人对未来的焦虑,说一些不招人待见的话,你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所以思想者需要客观理性地认清形势,从尴尬与悲哀中自我救赎。
一旦踏上了成为思想者的那条路,你就就需要换一种思维模式与价值标准体系。
首先要比别人更为敏感的神经去发现那些闪光的好思想;其次要比别人有更强的表达力,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不要让别人产生误解;第三是要有更强的洞察力,发现主要矛盾,核心冲突,并寻找务实的解决方案;第四是要有坚韧,能在遇到挫折之后不屈不挠,坚持正确的东西;第五要讲究技巧,权衡各方力量,让自己不至于受到别人的误解与暗算。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到底是否能产生伟大的思想,而是有了意识是否能养成习惯,有了习惯能否会坚持下去,坚持的过程中如何看待机遇与诱惑,坚持之后是否会被嘲笑讽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是否能自我保护、全身而退。
有人说,思想者要想保持独立性,成为中产阶级是基本的物质基础。很多人的悲哀在于在傻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的同时,让自己维持在悲惨的境地,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奠定物质基础而抛弃了自己的信仰与原则,让自己成为物质财富的俘虏。
思想在天上,人还在地上总是很可悲。
真正的思想是需要与现实结合的,即使是天马行空的创意思路都需要通过执行力与行动力来呈现其价值,如果不能脚踏实地,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浮云。很多时候,思绪可以随意穿越,任意梦想,人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身体一直没有离开那张床。只有能落地的思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思想。
你可以在多大程度上 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取决于你自身的物质实力以及对价值观的坚持。你与所寻找到的,来自物质世界的人之间是否存在互补的关系。在互补合作的道路上,你是否有坚实的基础,对方是否对你有信心。
贾春宝
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