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最头昏的管理误区之一:启发自觉


      欲以启发自觉抓管理之人,其思想必存一混账念头:下属都是些不明事理之人。此等管理者常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挂嘴边,属典型的劝教式管理,自以为先觉先知自任为师,好为下属上大课,或举名人轶事助下属励志,或引经据典助下属明理,或以谈心交流助下属释惑,自认此举必谋员工积极性,自以为如此必使下属顿悟而高度自觉地、尽心尽力地、毫无怨言地、极其负责地、标准极高地干好工作。曾有网友谈及个人事业时感叹:尽管我知道正确的做法,但我无法做正确的事,其心声或可代表诸多企业员工心声。常言道:大家都是聪明人,现实中,诸多道理谁人不知?孰人不晓?却常明知是理而不为,其因何在?如同众人皆知学习使人进步却少有肯学、爱学者,其为何故?原因无外于:所处环境的机会诱惑力不够。相反,古人学习却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等成语尽显古人读书之狂。古人何以狂读书?其因绝非古人比今人明事理,而是学而优则仕的机会诱惑太大,其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如清朝,秀才可免赋税徭役享受助学补贴,举人可享受生活补贴且位列公务员系列;进士再不济亦为处级干部,前三甲就职国务院各部委,一甲之状元、榜眼、探花直奔厅级干部留用中央,此即古人狂读书之故。常言道:不怕没机会,就怕没准备,但现实恰与反之:不怕没准备,就怕没机会。强人虽可预见机会而早准备、早努力,但我等多为凡夫俗子,只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独愿每次努力皆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诸多企业员工却难得此遇。如,有的企业坚持任人唯贤,此机会诱惑貌似甚巨,但其常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对如何用、用何人、何时用、用何处、不用怎么办等等皆无量化标准,亦无科学、合理的用人依据,结果仍是管理者想用谁就用谁,而非该用谁就用谁。遭此境遇,员工多必感同爬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没有出路。终因失去方向感、目标感而始于懈怠、行于懒散、终于颓废。此如打怪升级电子游戏,升级标准极为量化,故游戏玩家宁愿死人也不愿死机;反之,若游戏无升级量化标准,仅一句好好打就能升级,结果必成尽管我知道正确的做法,但我无法做正确的事。或有同志藐视本人思想功利化,或将视为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但本人姑且认定其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况且,个人为其每分辛劳付出寻求收获何曾有错?下属乏有工作自觉并非不明事理,只因乏有能诱发自觉的管理环境。故而,管理者切莫指望通过启发自觉诱发下属积极性,切莫视下属为不明事理之人,否则,最不明事理之人即为管理者,最不识时务者亦独有管理者。(作者:东堂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