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韩德强论(续一)


 

第二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内容可以概述如下:

社会存在(其中生产方式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依次存在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五种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应该说,这一规律的上述内容我国理论界十分熟悉、基本公认。但由于对斯大林的迷信和崇拜,他们同斯大林一样,只讲这些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基本原理(由于对斯大林的迷信和盲从,他们对何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基本原理是很模糊的),浑然不知这些内容既是马克思主义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思想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总概括。

同时还应强调指出以下三点:

一是,依照斯大林观点,我国理论界一直只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来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这不是一种省略的提法,而是斯大林及其盲从者们根本不懂或无视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个生产方式问题即:怎样生产,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进行生产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充其量认为,生产的方法和形式完全是无关紧要的、无须考虑的、与生产关系毫无关系的“形式”而已。(韩德强就是这样说的,他写到:生产的具体形式对生产关系既不存在一对一的决定作用,也不存在一对多的制约作用)。所以,他们只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不讲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他们浑然不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载体;离开生产方式来谈生产关系,就是丝毫不懂生产关系;不变革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就是空话、鬼话。进而在他们推崇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只改变所有制“形式”,不变革生产方式。同时又把这种只有公有制“形式”,并无公有制“内容”,继续保留旧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经济制度,错误地视为“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而对继续保留下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采取视而不见,拒不承认的态度。完全变成了政治瞎子、糊涂虫。

二是,我国理论界完全是按照斯大林的荒谬定义来理解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懂何为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他们完全歪曲、偷换、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

三是,这里讲的社会五形态的最后一个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却被“以苏解马”篡改为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完全用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篡改了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即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用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他们根本不懂,一切非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乌托邦”。所以,他们认为只能由资本主义先向社会主义过渡,之后才能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定由资本主义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其结果只能把“向社会主义过渡”变成空话,进而也把向共产主义过渡变成空话,只能陷入被马克思主义痛斥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即“口头上社会主义,实际上资本主义”的歧途,甚至陷入比资本主义更腐朽、更落后,更反动的口头上社会主义,实际上“封建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歧途。

第三节 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斯大林就是通过偷换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彻底歪曲、篡改了马克思主义。

必须指出,这种偷换至今还统治、蒙蔽着几乎一切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学习者,包括韩德强先生。他极尽歪曲、诬蔑马克思主义之能事,却对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定义的荒谬性视而不见,没有提出任何质疑,说明他不仅完全颠倒了理论是非,而且完全不懂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和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在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方式概念无疑指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更明确地说,是回答怎样生产,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进行生产的一个概念。因为从词义(译义)上看,它没有其它含义;从实践上看,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存在这样一个客体和问题是不言而喻的;从马克思主义对它的使用上看,其上述含义就更加明确了。  

例如马克思说: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

“不论社会生产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2]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3]

很明显,这些不同提法表述的是完全相同的思想,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根本思想即: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

同样很明显,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等不同提法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要给它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内涵,那就只能是“生产的方法和形式”。

由于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有时又直接用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等提法来表述和替换生产方式概念。

例如马克思说:“生产形式一有变化,交换形式也就随之变化。因此在社会的历史中,我们就看到产品交换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产方式来调节。”[4]

很明显,这里说的“生产形式”与“生产方式”是相同概念;这里所说的“交换形式”与“交换方式”也是相同概念。

又如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5]

很明显,这里说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方法”是相同概念;这里说的“交换方式”与“交换形式”也是相同概念。

因此,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是毫无疑义的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生产组织、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绝不是斯大林说的那样,仅仅是方法和形式问题、仅仅是现象和外表问题 [6] 而是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问题。

生产方式包括那些内容呢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决定交换和分配,但“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7] 生产也决定于交换和分配。可见,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决定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生产方式又有反作用。

这就是说,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狭义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共同构成广义生产方式的内容。

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不难看出,它实质上反映、决定和代表着人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更直白的说,生产方式概念是回答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的问题,而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的问题,也就是人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问题。这就是生产方式概念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同一性。

生产方式概念的上述含义是极其浅显明了的。所以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没有用错这个概念,因而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浪费笔墨对这个概念作不必要的赘述。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科学地揭示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即二者的同一性。

为了彻底弄清这种“同一性”,彻底揭露和批判斯大林歪曲、篡改和否定这种“同一性”的谬论,现将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相关阐述引证如下。

马克思说:

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8]

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的再清楚不过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不过是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从而彻底阐明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同一性”。

为了彻底揭示这种“必然关系”,马克思反复地、多方面地作了阐述,他说:

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货币主义的一切错觉的根源,就在于看不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 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嘲笑货币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一到处理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如资本的时候,就陷入同样的错觉。他们刚想拙劣地断定为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是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这时候,同样的错觉就在他们的天真的惊异中暴露出来了。”[9]

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殊属性,这种颠倒,这种不是想象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的更加夺目而已。[10]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11]

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12]

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生。”[13]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因此,它的结果会不断表现为它的前提,象它的前提会不断表现为它的结果一样。”[14]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它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像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 [15]

恩格斯也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16]

这些阐述明确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而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内在同一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中商品生产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用假象掩盖了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甚至用物的外壳掩盖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只有对商品生产进行科学剖析,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和假象,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进行这种科学剖析的光辉结晶,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得出的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背离上述观点和方法,就只能重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覆辙。

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存在上述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给生产关系概念下了一个与生产方式概念不同的定义,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7] 另一方面在本质上又把二者视为相同的概念。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关系”称为“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就是这个意思。

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18]

因此不难看出,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载体。只有对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剖析,才能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离开生产方式来谈生产关系是丝毫不懂生产关系内涵的表现。

所以更明确地说: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形式、从表面现象上看,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但从本质、从内在联系上看,它们又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同理,交换方式与交换关系、分配方式与分配关系在本质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因此,生产关系的内容不是与生产方式不同,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揭示相同的内容,是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中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必然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因此,同生产方式的内容相对应,生产关系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共同构成广义生产关系的内容。

此外,由于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都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所以生产关系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是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概括。

最后,十分明显,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问题,也就是研究一个社会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问题、阶级关系问题。

这就是说,所谓社会生产方式或称社会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指社会的经济制度。当然,这种生产方式即生产关系必须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因而决定该社会“生产关系总和”的性质。

必须指出,在苏联和整个“国际共运”中垄断了马克思主义解释权、代表权、发展权的斯大林完全偷换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

关于生产方式概念,斯大林解释说:“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19]

首先,这个定义把生产和生产方式混为一谈了,也把事物的不同方面混为一谈了。生产是指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方式是指这种劳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这种劳动具有的两种不同性质。可见,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这一现象中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认为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相同的内容,就是把它们视为相同的概念,把事物的整体和事物的一个方面混为一谈了;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认为事物的一个方面包括其它方面,事物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内容,现象包括本质,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这段话,显然不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矛盾,只有统一,也不仅仅是对前一段话的重复,而是强调生产、生产方式仅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而间接否定了生产方式概念具有独立的意义,即否定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也否定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存在一个生产的方法和形式问题,只承认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所以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定义的似是而非性是很清楚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无视最起码的生活常识、经济学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企图否定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问题的客观存在,是要抽掉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来给生产方式概念下定义,来谈生产方式的内容和性质,来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关于生产关系概念,斯大林说:“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20]

这个定义的突出特征是抛开生产方式来谈生产关系的内容,谈生产资料所有制。

其中第二条:“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和虚假的生产关系定义,是同义反复。因为生产关系是在生产中发生的,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这里却说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注意“形式”二字,是典型的用“形式”代替本质的表述方法和思想方法)决定的。

其中第三条:“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显然是说,前两条内容决定产品分配的性质,前两条内容改变了,产品分配形式的性质就改变了。由此可见,在斯大林看来,产品分配形式与产品分配性质即分配关系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这个定义的错误之处决不仅仅是把所有制形式突出出来作为生产关系的一条内容,也不仅仅是没有提交换,而是把生产关系的内容单纯归结为一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认为这种“形式”决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是用这种“形式”判断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即:只承认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不承认“形式”存在虚假性的可能。是叫喊:“只要挂羊头,就一定是卖羊肉,绝不会卖狗肉”——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视而不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照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完全保留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而认为其:“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至死不认识或不敢承认这种被彻底颠倒的理论是非。(只有毛主席最先认识到这种“社会主义”的“四个存在”,但没能正确指出其根源和解决办法)。

正是通过篡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斯大林彻底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用被篡改的这两个定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发现的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规律,篡改为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把“科学社会主义”阐明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变革生产方式,篡改为单纯改变所有制“形式”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生产的样式”可以照旧,只要剥夺了旧的资本家,由国家、由共产党来取代资本家的职能就可以了,就是消灭了资本主义,走进了社会主义。

共产党人的悲剧就在于迷迷糊糊地接受了这种修正主义观点,完全变成了推行这种修正主义理论的工具,从而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继续保留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从而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只能形成资产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就看到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把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的绝大多数官员变成了特权阶级、变相剥削者、腐败分子、新资产阶级;所以这种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酿成了无数的灾难、悲剧和耻辱,并最终不得不公开地或羞答答地重走资本主义老路。

总之,这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遭到的一切挫折和失败只能从这里得到说明。

第四节 什么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种社会形态中,不是只能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可能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不是某种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21]

例如:在封建社会里,既存在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又可能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还可能存在奴隶社会生产方式的残余。因而既存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又可能存在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所有这些生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从而决定了该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封建性质。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逐步取代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而处于统治地位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就必将取代封建制度。很明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其生产关系总和中还会有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或其残余。

由斯大林审定的苏版政治教课书,在提到“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一概念时,无视这一概念前面“这些”二字的含义,硬把这一概念解释为指: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之和。从而把它同生产关系概念混为一谈,否定了它有独立的意义。很明显,生产关系概念已经包括了它的全部内容之和,所以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这种解释显然与斯大林对上述问题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懂何为生产关系,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概念,从而错误地认为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只能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进而错误认为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里,在只改变所有制“形式”,继续保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情况下,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谬论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为斯大林的这一谬论作辩护。

十分明显,只有把这一概念理解为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才是正确的。相反,认为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只能存在一种生产关系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既坚持这种错误认识,同时又用“生产关系的总和”,甚至用“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提法来表述这种生产关系就更加荒谬了。

纠正上述错误,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状况,彻底消除盲目性,自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摘抄与概述

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是既要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又要掌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两大规律”,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及其真理性,才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才是彻底认清了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才是彻底弄懂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一切社会弊病的真正原因极其根治方法,才能自觉地为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自觉地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斗争,才是一个清醒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才无愧于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在阐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之前,我们首先要阐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讲的十分清楚,他说:

“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22]

“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23]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2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25]

恩格斯也指出:

“商品生产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就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26]

又说:

“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27]

这就是说,商品生产的初级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发达的商品生产,直至最高形式的商品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

很明显,所谓发达的商品生产,即以机器和大工业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及其必然随之而来的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即商品生产居于统治地位。

这就是说,商品生产只能是资本主义的或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必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生产方式。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商品生产的发达形式,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指一切谋取利润即谋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广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包括一切商品生产形式

这就是说,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基础上,只能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或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必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制度

这就是说,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即成为普遍形式而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更直白地讲,就是金钱社会,能用钱生钱的社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是受金钱和资本驱使、奴役的社会。

这就是说,不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不能消灭资本,就不能改变人被金钱奴役、被资本奴役的规律。所谓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就是空话、鬼话。

这就是说,所谓“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地地道道和指鹿为马、欺人之谈。

所以,斯大林推行的只改变所有制“形式”,不变革生产方式,继续保留商品生产和货币的社会,绝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灭,而是由共产党来保留、保护和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执行资本家的职能,来充当资本家罢了。

正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设计的经济公社时所说:

无论如何,经济公社是为了生产来支配自己的劳动资料的。这种生产是怎样进行的呢?根据我们在杜林先生那里所看到的一切来判断,这种生产是完全依照从前的样式进行的,只是公社代替了资本家而已。[28]

因此,无论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它们所产生和存在的一切社会弊病,包括一切所谓的“社会主义”重新复辟为资本主义,包括一切腐败和变质现象,都只能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中找到答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主要包括

1,价值规律。2,商品交换的规律。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规律。4,剩余价值规律。5,生产无政府状态即生产盲目性规律。6,生产过剩规律。7,竞争规律。8,分工和人被物奴役的规律。9,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人口相对过剩的规律。10,腐败和犯罪的规律。11,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1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3,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14,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1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及其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16,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规律等等。现将马克思主义对上述规律的揭示摘抄或概述如下: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规定:在商品世界里,“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29]“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30]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供求关系“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是依靠这种平衡关系经常被打破,经常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常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代价的反弹和强制性价值规律来实现的。

2,商品交换的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可见,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象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31]

 可见,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本身已经决定这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不等价交换的必然性。等价交换只存在于总交换的平均数中,只有依靠残酷竞争的强制才能实现商品价值的回归。

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规律

“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32]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揭示了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一些公式本来在额上写着,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但是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象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因此,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由于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因而,它的拜物教性质显得还比较容易看穿。但是在比较具体的形式中,连这种简单的外观也消失了。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而蔑视货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一当它考察资本,它的拜物教不是也很明显吗?”[33]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34]

总之,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人类要逃出“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的统治和欺骗,逃出宗教迷信,逃出“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就必须消灭商品生产,代之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待续)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2] 《资本论》 第二卷44

[3] 《资本论》 第一卷20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16117页(第二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17618页(95年版)

[6] 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57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7 页(9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33页(95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3页(第二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38页(第二版)

[11] 《资本论》第一卷92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2页(第二版)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1页(第二版)

[14] 《资本论》第三卷985

[15] 《资本论》第一卷590591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4页(95年版)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731页(95年版)

[19]《斯大林选集》下卷442

[20]《斯大林选集》下卷594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22]《资本论》第一卷99

[23]《资本论》第二卷127

[24]《资本论》第一卷223

[25] 同上第三卷995996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06页(95年版)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63页(95年版)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40页(95年版)

[29] 《资本论》第一卷4853

[30] 同上394

[31] 同上120121

[32] 同上摘自8789

[33] 参阅《资本论》第一卷96100

[34] 同上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