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的目的在于不断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生产的种类、手段、效益等都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换而言之,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生产才能称为生产,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生产力的提高才能称之为生产力的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达到:
(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生产的产品性能能够满足民众需求。
2.生产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众多需求偏好的民众需求。
3.生产的产品质量可靠,能够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
4.生产的产品性能先进,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5.生产的产品能够取得高额收益,可以为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财力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额收益是诱发企业改进技术、增加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受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规律的支配,只有性能更加先进的产品才能获得较高市场定价,进而取得更高的产品收益。因此,通过技术革新的方式,生产出更加先进的产品成为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取得高额收益的关键。
(二)生产的组织主要以市场化的微观主体来完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而不是依靠计划命令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的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统一。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但竞争规律发挥作用,是需要诸多前提条件的,其中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就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市场主体要实现经营的市场化。换而言之,只有微观市场主体实现经营的市场化,在竞争规律引导下,微观市场主体才能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逐利”规则引导下,微观市场主体才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获取更多收益,而微观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因此,在我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并存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模式下,如何培育完全市场化的微观市场主体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三)通过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作为消费主体,要想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才能达到。
就供给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路径包括以下内容:
1.同质商品,价格低的供给者获胜。
2.同价商品,性能优越的供给者获胜。
3.同质、同价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较好的供给方获胜。
4.满足居民新兴需求的创新产品由于暂时没有竞争者,可以使创新产品的供给方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需求方而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路径包括以下内容:
1.同质商品,需求方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低的商品。
2.同价商品,需求方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较高的商品。
3.对于满足居民新兴需求的创新产品,需求方总是愿意给予较高的市场定价。
总体来看,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为了获取更大收益,供给方必将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产品性能、搞好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努力通过技术、产品创新的方式,去抢占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一方面使自由竞争中获胜的生产者受益,另一方面也使作为需求方的居民从竞争中受益。特别是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追求更多利润所进行的技术创新,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四)价值规律成为引导企业生产、实现供求均衡的基本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交换的交集在于价值。对于价值的来源,不同经济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亚当.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土地形成商品价值;马克思则将活劳动作为构成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现代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劳动、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学说,理论上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为,参与生产的劳动、资源、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本身就是前期人类劳动成果,是前期人类劳动的使用价值表现形式,而资本则是前期人类劳动的货币表现形式。当然,要使现代西方经济学价值形成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一致,还必须做进一步理论假设,即假设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的取得都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合法取得的,而不是通过先天不劳而获的方式取得的。此点,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非常关键。
二、生产要素的配置要正确体现我国具体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
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源、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前,资源和劳动两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资的进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劳动而言,虽然农民工进城参与了城市建设和出口加工贸易活动,但在GDP总量构成中,资源、资本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地高于劳动和技术所占比重。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趋势,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鉴于中国资源储量较低、人口众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具体特点,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过度注重发挥资本、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那么,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会使经济不能保持持续发展,资本的信用货币化特征,一方面会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会使GDP增长步入自然资源货币化的怪圈。从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质要求来看,当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增加科技和活劳动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
三、产品生产同时兼顾满足国内居民基本需求以及体现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理论上而言,消费是生产的最根本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满足和提高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既要满足国内居民的基本需要,又要体现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生产角度来分析,为了实现这一生产目的,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社会生产的产品必须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基本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社会生产的产品必须同时满足居民在这两方面的需求,为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前要搞好第一产业的生产,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发展第二产业,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利用我国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满足居民不断增加的精神需求。
(二)稳妥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据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现生产发展水平的GDP主要由三个推动因素,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鉴于前面关于GDP考核指标诸多弊端的论述,从推动GDP增长三个要素来看,除消费需求直接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关之外,投资、出口需求与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都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着眼于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这一生产目的,必须妥善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在投资和出口产品生产方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投资品的生产应着眼于保障居民基本消费水平,而不是单纯地为投资而投资,通过实行投资内循环的方式增大GDP总量。
2.投资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证民生。为此,当前应加大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医疗、失业、养老以及其他公共产品等方面。
3.投资品的生产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为此,当前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居民文化素养,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
(三)正确认识出口与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明确贸易出口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黄金本位币的解体,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外汇储备与黄金相比,其并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财富积累的功能,因为作为世界货币的信用货币,其发行量是由货币发行国控制的。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下,美元滥发而导致的美元币值急剧贬值,使以美元为主体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因此,与以黄金为主体的外汇储备相比,以美元等信用货币为主体的外汇储备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保值增值。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生产的根本目的以及国际储备货币演绎的实际情况,当前在出口商品生产上要注重以下几点:
1.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应更多地体现可持续性的活劳动价值,而不是体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
2.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出口而获得的利润大小上面,而不是体现在出口总量的多少上面。近年来,受出口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创造财富等经济理论观点影响,我国通过采取出口退税等方式鼓励出口,这种过度消耗资源以及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出口模式,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使本国经济发展缺乏后续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素质和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相违背。因此,从财富积累和本国居民福利角度考虑,只有净利润率较高的出口才能给本国带来财富积累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这种净利润率较高的出口不是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成本来取得,而是通过技术的提升以及生产组合、营销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3.出口商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国际比较优势原则,进口更多的国外商品,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理论上而言,如果出口商品换回的信用货币不能得到充分使用,不能到国外采购生产要素或消费品,以此满足国内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那么,这部分商品的出口就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相符合,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无效生产。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要求,要争取通过改善进出口贸易收支结构的方式,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4 .出口商品的生产一定要考虑其对本国环境所形成的外部效应。作为本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从实践中来看,一些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虽然会带来短期GDP的增长,但其对于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效应,则会直接影响到国内民众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目的明显是背道而驰的。
有良知的独立经济学者 鲍银胜
201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