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44):
小昭寺
2015年7月14日。
要不是对面的建筑是那样的神圣庄严,我会误认为进入了一个家属大院。检票进入小昭寺景区,院里居然凌乱排放着挂着各地车牌的汽车,靠右一侧,是一辆消防车,两位士兵有些随意地站在一旁。
小昭寺确实小,主体建筑就是正对大门的那座大殿,随着转经的人群转了一圈,也就是十来分钟的样子。看到头天在大昭寺磕长头的僧人,他的样子和善而文雅,他衣着朴素,面容消瘦。想来是个来自外地的僧人。拉萨的僧人大多满面红光脑满肠肥的样子,而且,拉萨僧人大多衣着光鲜,脚蹬流行名牌运动鞋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随人群进入大殿,店里僧人们在做功课,集体念诵经文。声音不是那么整齐,也不是我想象中那样恢弘有力。似乎有几位年轻僧人还在低头玩手机。我这几天,在布宫,大昭寺和小昭寺看到的年轻僧人,几乎人手一部iphone,几乎都在玩游戏。跟随朝拜的人们在神秘的佛像前走过,我会有些恐惧。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而我是一个对宗教三心二意的俗人和闲人,我有些担心佛爷会不会对我发泄不满。说是佛祖宽大为怀,我并不真的相信。
不多一会就走出寺院,感觉有些缺憾,似乎在一家寺院呆不到一定的时间就是没有尽到义务。于是在场院里闲逛起来。消防车还停在那里,两位年轻士兵说着闲话,无聊地踱来踱去。我走过去想跟他们打个招呼,也想对他们的辛苦表达一点慰问。“你们整天都呆在这里执勤吗?”我的口气有征询的意味,更多的是想表达同情和怜惜。其中稍胖的那位斜着看我一眼,那是怀疑的,警惕的,对待阶级敌人的眼神——“你问这干什么?!”这话不需要我回答,这话意味着我应该离开,不要干扰消防人员正常执勤。“有必要这么紧张吗?”“哪来的这样对立的情绪?”我离开的时候在心里这样嘀咕。
大门一侧有一家酥油出售和加工店。信徒进寺院,大多奉献液态的酥油,我知道这叫做供养。寺院的生存,主要基于信徒的供养。信徒用热水瓶装着酥油,每到一尊佛像前,倒一点,表达供养的心意,而寺院僧人则不时将信徒供奉的酥油回收进大桶。我想这些酥油是可以出售,用来满足寺院其他开支的。小店接受信徒的固态酥油,加工后用热水瓶装起来交给信徒。这些信徒可能来自较远的地方,携带固态酥油方便一些。小店也直接向信徒出售液态酥油,信徒敬献之后将热水瓶还回来。好像是一瓶十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