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心重于修身(9月4日)


修行:修心重于修身(9月4日)
 
关键词:修行  修心  修身  贾氏第一定律
 
每个人都在修行,修行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方式,或者创造思想、感悟生命的方式,或者用经验让人远离迷茫的方式。
从入世奋斗到出世隐退,我们如稚嫩的孩子看万花筒一般,希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我们所享受的不仅是看懂了之后的释然,也包括没看懂时候的过程。
中国古人讲“难得糊涂”,是因为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看懂,因为看懂之后向谁汇报呢?如果感悟了之后没有可以分享感悟的人,那感悟的结果之异同又有什么关系?价值又有什么异同呢?即使分享也未必得到理解。即使对方可以理解你所分享的感悟,对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理解又是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呢?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外化的过程是“外王”之道,其实还有内化的过程,让自己成为“内圣”境界的,那就是修身的同时修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关于这一点,明代的王阳明已经取得了很高的造诣。
取得物质成就的人,在退休之后往往会追求“内圣”的境界,在认识到通过养生修身终究无法改变生命周期有限的客观规律,并且已经见识过了物质世界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后,倒不如寻求内心的安宁,修养自己的内心,通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参悟到某些自己不曾奢望的深度。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感悟本身是一个自我愉悦的事情,与别人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修身并不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同,比如给你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更美的声誉,更大的空间,修心更是时刻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内心愉悦为目标的。
 
我们总是希望以某种方式创造并延续辉煌,即使人到了退休的年龄都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命新阶段。或者是再度创业、或者是继续在职场上奋斗,或者是退隐山林,或者是换一个行业继续拼搏,总之,都在转身之后发现了新的自己,直到倦了累了,心甘情愿、了无牵挂地离开这个世界。
从这种角度而言,思想者其实更多的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的,注重执行的人总是会觉得思想者太虚,思想者也总是感觉操作者太俗,操作者觉得思想者过于天马行空,没有深厚的根基;思想者会觉得操作者太土,缺乏总结归纳升华的高度。其实,就如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互补一样,两者相加才是完整的。
 
贾春宝在2010年9月3日的文章《驳“贫贱夫妻百事哀”论》“贾氏第一定律”中所说,物质与精神是分道扬镳的,同时追求就如同时追潮相反方向跑的两只兔子,追求物质必然舍弃精神,追求精神必然舍弃物质。
贫贱是物质上的贫贱,夫妻的基础是感情,而通常感情与物质之和基本差不多等于100%,情感多则物质少,物质多则感情少。因为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就如忠孝难以两全一样,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也只能有个取舍了。因为命运对人在冥冥之中都是公平的,不会让人与人之间得到的东西悬殊太大。
 
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寻找自己天然欠缺的那一部分,会让人在生命中少许多缺憾。需要像寻找“自己的肋骨”一样地去寻找并珍惜自己的另一半,不管用什么方式去辩论、争吵甚至冷战对抗,其实都有积极效果,至少对方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的缺憾,了解从另一种角度看过去,会是什么,也可以跳出自己的局限去看自己。
这是一个比较起来谁更包容、谁更能隐忍与坚守的世界。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会取得内心的优势,会让你的“气场”变得更强大,让你得到更为坚定的支撑。
修身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看上去完善,本质上是在以外在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修心则是以让自己感觉愉悦为终极目标,所以在人的修行道路上,修心相比修身,来得更重要一些。
 
贾春宝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