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政府监管部门成为“互联网+”推进的障碍


我曾多次说过,“互联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加速”,另一部分是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颠覆”。与积极推动渐进式改革一样,我更希望看到更多的前一部分的动作,也就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服务和传统业务的主动结合。


这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领域的实体借助互联网加速。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时随地低成本上网成为可能,这也为传统领域的实体“加速”创造了条件,八年前,我们看到很多公司的介绍都带上了网址,四年前,很多公司的介绍带上了微博地址和淘宝地址,两年多前,很多公司的介绍都带上了微信号和二维码。

另一类是互联网或软件公司搭台,传统领域公司“唱戏”的。电商平台就是一个典型,此前曾热闹了一把的团购是这样的服务,目前正热的“O2O”也类似。平台商搭建了自己的平台,软件商(和营销咨询机构)提供了产品或解决方案,传统领域的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唱自己的“戏”,这很像将传统领域的展销会、大卖场搬到了互联网。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购买电影票,看到饭店、银行的排队情况,网上挂医院的号,这些其实都是“互联网+”双赢的做法。


也有一些领域确实在被互联网“颠覆”,尤其是信息中介领域。例如,人才市场、跳蚤市场、家政中介市场、物流配送领域等,原来就靠信息吃饭,现在互联网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信息传递渠道,更为海量的信息聚合。

另一个重灾区是卖标准产品的传统购物商场。线上平台京东正在颠覆线下连锁国美,北京中关村、深圳华强北,也在网络购物平台和直销的夹击下,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还有一些领域是“颠覆”和“加速”同时存在的。例如最近比较火的网络约车和互联网金融领域。

网络约车,包含多种形态,如网络叫出租车,网络专车,网络约顺风车,网络巴士。另外还有网络物流车与信息匹配。网络叫出租车,提高了出租车的使用率,但也导致高峰期租车困难,网络专车,利用非运营车辆的空闲时间,提高了提供服务的车流量,网络约顺风车,沟通了人和乘车需求,利用了车辆的空余作为,网络巴士,其实更象是传统领域的服务,只不过利用网络集聚人流,打破了乘车人分处不同公司的界限,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
 

互联网金融的背后,是资金流与信息流类似,无需介质,无需实物,无需见面,就可流动。实际上,传统的银行也在积极推进互联网服务,例如,快速崛起的招商银行,就充分利用了各种互联网工具。但由于涉及到现金,与信息不同,如果处理不当,造成损失,也更直接,数额更高。例如,近期媒体集中报道的由于网银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账户中资金被盗的情况。


说这些领域“颠覆”和“加速”同时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加速,而且确实在打破旧的格局,带来新的问题。例如网络约车服务,事实上打破了原有的出租车配额管理,甚至强大的平台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引导物流,替代了部分政府管理职能。互联网金融则事实上打破了原来相对统一的存贷款利率,导致了资金聚集,但是在保证资金安全上,不同的服务商参差不齐。


需警惕的是在“颠覆”和“加速”同时存在的领域,对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真正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冲击,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行业变革,给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网络约车,打破了原来的出租车配额限制,这并不是坏事(如果反对的话,需反思配合限制的目的了),但如何保证司机和运营车辆的“质量”,进而保证乘客的安全。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监管政策。

互联网金融,实际上部分替代了银行的业务,或者说是银行业态出现了新的多元化趋势,单纯阻止肯定不是解决办法,如何监管“新的金融服务机构”,确实需要突破原有政策。例如是否应该放开对以互联网形态为主的民营银行的支持(同时还要保证这些银行中流动的资金安全)。


 

如果不能认清“互联网+”对这些行业的“颠覆”,政府监管部门很可能成为“互联网+”推进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