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工业与智能装备的完美结合


       根据四川长虹吧了解的最新资讯,“中国制造”进入全新的模式。在老工业基地沈阳 ,一家名叫“机器人”的A股公司成为一抹亮色。这家中科院旗下的本土公司依靠自主创新,成为国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最新市值超过350亿元。“回过头去看,如果没有资本市场,机器人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公司负责人感叹。
 
  在民企发达的江浙,均胜电子走了另一条路。这家以汽车零部件起家的民营企业,多年前已触碰到了“天花板”,将世界顶级汽车电子企业德国普瑞收入麾下之后,借助资本平台进行了多轮跨国并购,带来了显著的聚合效应。均胜电子董事长、总裁王剑峰对上证报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德国技术应用于中国市场。”
 
  转型期的中国,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资本市场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这些领域,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大加推崇。
 
  不过,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中国制造升级绝不应局限于制造业本身,而应涵盖与之配套的服务链条。譬如,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15年来倾力在做的“互联网+”试验,旨在打造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成为中国制造业之痛,”徐冠巨对上证报记者说,“互联网思维应当深入服务于生产,提高制造水平,进而再提高服务人的水平。”不久前,徐冠巨将传化物流作价200亿注入上市平台传化股份,与资本市场实现了联结,“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实现这个梦。”
 
       根据四川长虹吧http://www.guba.com/list-1881-1.html认为,市场最企盼的是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激荡。“有一个最好、最大的机遇,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催化剂和最大的一个引擎。”工信部部长苗圩如是说。的确,互联网孕育了无数可能性,给中国制造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但在A股经历一波震荡之后,不同的声音开始呈现,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辨“互联网+制造业”还是“制造业+互联网”等深层次的课题。
 
  对中国制造而言,资本市场的颠簸未必是件坏事。它会让部分追逐短期收益的资金重新回归实体,更让业界重新思考制造业的突围之道。上证报的中国制造系列调研,旨在剖析中国制造升级背景下的产业变局与机会,聚焦与分享那些脚踏实地的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