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意大利官员和实业家对外都秉持“改革却不改变”的态度,即使立法获得通过,总理在镜头前颔首鞠躬,一切过后依旧看不到任何改变。为何会如此呢?
首先,在意大利,即使议会通过、总统批准,一项法律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律。官员们必须发布实施令,并规定该法律应如何实施,而这可能会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此外,意大利的法律在起草时极为不完善,因此后期需要复杂的法律流程进行修改,而这通常会对法律最初的意图和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意大利不善于让人民做他们不喜欢的事,在南部尤为如此。罗马的官员们可能已经下达了改革的命令,但对于遥远南部的官员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直接服从,而是托尼·索普拉诺(Tony Soprano)对改革的看法。
第三,意大利的地方政府数量过多。美国的人口和国土比意大利大得多,但意大利的市镇数量竟然达到了美国的两倍。意大利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地方政府服从命令,即使真的有,巡视员也会对地方官员倍加怜悯,而非与高高在上的议会政治家们态度一致。
意大利不会像希腊的激进左派联盟那样,面对面地抨击德国和欧盟;我们也很难看到,德国和欧盟能够迫使意大利作出二者乐见的、深远而具有意义的改变。让意大利成为德国想要的欧元区经济伙伴很难实现。德国当前真正的问题在于,其以欧元为名义要求他国进行的社会改革,是不少欧盟成员国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
若欧洲要推行单一货币,其必须能够让意大利人更自由地做生意,同时又不违反德国人对秩序和诚实的期望。或许,并没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欧元的问题向来无关汇率、无关紧缩,其一直是文化问题而并非行政问题,是政治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遗憾的是,唯一能够管理欧元区事务的有效机构是欧洲央行——一个技术机构,其能落实各种决定和技术措施,却无法解决关键的文化与价值观冲突。放眼未来,欧元区依旧面临着更大、更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