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分配与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之一)


    1.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
   “一方面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显然,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1]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来自于生产,如果剩余价值率过高,随着时间推移,必将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最终酿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一论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生产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保持社会消费水平的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以劳动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要素在产品生产中所起作用的比重,如大力发展服务业等;三是要通过加强教育投入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四是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式,加大以科技、管理等活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通过提高劳动者总体收入水平的方式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五是要大力发展与高收入群体消费相对应的新兴产业,如旅游、娱乐等产业,使这些高收入者实现的价值能够转化为使用价值;六是要通过树立“精神消费”这个新型消费形态,鼓励这些高收入者通过捐赠、互助等精神消费方式平抑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均衡。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因素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2]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正确确定劳动者工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为了能够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表现形态-工资内容不但要包括劳动力自身的衣、食、住、行,还应该包括劳动力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家庭支出以及医疗支出等方面。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还应包括劳动力及其后代必要的教育支出。当前我国在所谓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导下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工人廉价的工资报酬明显地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含量的论述,如果不加以改变,最终必然不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其一方面将阻碍我国正常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因此,推行劳动力最低工资制度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举措是必不可少的。
    3.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另一方面,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而是流动的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我们就得出一个最低界限,即工人为维持自身而在一天当中必须从事必要劳动的那部分时间。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因此,工作日决不会缩短到这个最低限度。工作日有一个最高界限,其取决于两点:第一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第二是道德界限。[3]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作日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工资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在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超出工人身体界限和道德界限,过度地延长工人工作时间,由此给工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损害。其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严重不符,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本身也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当前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劳动者保护制度的方式,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工作日最长劳动时间的描述,对于当前《劳动法》中有关劳动时间的制定具有参考作用。
  4.劳动力价值的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的价值不只是决定于维持成年工人个人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而且决定于维持工人家庭所必需的劳动时间。”[4]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确定劳动者工资构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对于利润的盲目追求,一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其一方面造成了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消费乏力现象,另一方面也危及到社会稳定。因此,当前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中,应该充分借鉴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工资构成的思想,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后续劳动力的培养能力,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地发挥重要作用。
     5.工人消费的两种形式
   “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本身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价值高于预付资本价值之上的产品。这是他的生产消费。同时这也是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工人把购买他的劳动力而支付给他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5]
马克思关于工人消费两种表现形式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实现顺利循环的关键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过于看重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忽视消费资料的生产,则必将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劳动力价值而言,在生产中如果偏面地压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就会使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货币购买力,出现消费资料的剩余,由此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6.提高工人工资的途径
  “2.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将会更加丰富,他们的生活要求将会增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淮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而工作日越是缩短,劳动强度就越能增加。”[6]
马克思关于提高工资几种途径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西方国家前期实践来看,虽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主义社会也曾出现过对劳动力进行残酷剥削的现象,但是目前西方国家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高、生活也很有保障,归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前期存在的对劳动者残酷剥削现象,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终损害了资本家自己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就短期而言,应该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发挥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就长期而言,应该通过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力度的方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7.剩余价值率的内容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价值/可变资本。”[7]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的描述,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企业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因素在于劳动者在其所创造的总价值中所占有的比重。理论上而言,劳动者以工资为表现形式的劳动收入,其最低界限在于满足劳动者基本生存需要,这应该是最低工资法立法的理论依据。
8.产品市场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
  “产品市场上价格的确定是为了平衡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供给;生产要素市场上价格的确定是为了使家庭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相平衡。”[8]
产品市场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生产要素市场中劳动要素(含技术)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产品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因此,二者不能割裂开来。这一论述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有提高劳动要素的价格,才能使最终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才能实现消费的升级换代,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在重化工业阶段,资源的要素供给是家庭无法提供的,因此,对于自然资源要素的定价以及资源货币化最终归属权的解决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社会分配、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可以通过资源税改革的方式,抑制资源开采企业的暴利行为,以此平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9.消费的决定因素
“消费的决定因素:1.可支配收入。有证据表明,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的。长期前景被称之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消费者对于收入变动性质,例如,它们可能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预期可能对边际消费倾向有重要影响。”[9]
萨缪尔森关于消费决定因素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刺激消费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这一论述,未来收入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意愿。因此,当前我国在采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消除居民对于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
    10.政府再分配
 “竞争的定价制度本身并不能确保收入与消费分配在道义上是合适的,为此就需要有赋税和转移支付,在此以后,竞争的定价制度才能执行它的有效率的职能来配置已经被合理地被分配的收入。”[10]

这个论述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还必须通过税收等手段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此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使广大居民都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9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9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45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5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0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0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76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21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0]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811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