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敬东:企业的资本思维和资本的企业思维


 曲敬东:企业的资本思维和资本的企业思维

/潘国尧   

   在年前举行的一个专业论坛上,作为长期活跃于资本领域的实操专家,德丰基金合伙人曲敬东向现场的听众分享了他的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当下,中国股市犹如二战初期的世界战场,混乱一片。大部分做实业起家的企业家手握厚实的资本,却实在没法下手了。投房市吧,房地产在往下走;投内贸吧,包括钢材、建材、煤炭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跌跌不休;投债券吧,谁知道金融形势下一步会怎样逆转。钱在手,却如烫手的山芋。  

还是听听曲敬东的分析吧,然后再决定你怎么去做正确的选择。

曲敬东是一个专业的投资人,1988年只身来到中关村,应该是中关村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之一。1995年,他又去美国创业,在洛杉矶购买了一家著名的酒店。后来又分别在联想和三星电子工作。曲敬东经历了联想挤进世界500强的过程,包括收购IBMPC项目。在三星电子,他也见证了全球顶尖企业的战略和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模式。他去京东早年在实体经济的这些历练,为他日后从事资本运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作为一个投资人,他的公司——德丰杰基金,也许名头并不响亮,但是他投资的两家企业名头却不是一般的大,早期投资的一家是特斯拉。第二家就是百度。另外曲敬东还是中关村天使百人会的发起人之一,这应该是中国现在最大的天使投资组织。

曲敬东每天的工作都是投资打交道,公司旗下的投资基金已经涵盖了整个资本的产业链,从早期的投资到专注于成长期的新三板的投资基金,还有并购基金,以及海外投资基金。他的公司以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去跟中国的企业进行对接,所以他非常了解中国的企业发展情况。在过去将近30年的时间里,从几个人的公司到几十人的公司,到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企业集团,曲敬东都服务过,这使他的投资活动准确到位。因为他本身就是创业者,又做过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管,今天又是一个投资人的身份,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当前企业界的一些问题,也能正确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还有企业如何真正地去实现转型升级的问题。

当前的经济形势

关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曲敬东认为所有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进入了过剩经济的时代。生产过剩是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手段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淘汰那些过剩的产能。淘汰肯定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有一些企业站起来,还有一些新的企业诞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曲敬东认为企业家肯定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谁能够活下来。能够活下来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的东西。在每个行业里都有很多企业会倒下去,还有一些企业会找到新的机会。这种转变和挑战,不仅仅是在传统的行业里发生,在新兴领域里也有。过去的一两年中,被媒体炒得最火热的类似O2OP2P的互联网创业体验,也不免有不少的企业无法生存和发展,因为他们没法为用户创造价值,所以他们必然会被淘汰。因此,曲敬东认为必须认真地去思考一个如何创造未来发展的问题,如何让大家克服经济转型期的这些困难。

企业家的战略思考

曲敬东指出,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战略思考。战略这个东西说起来可能是比较抽象,也比较虚幻,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战略层面的问题至关重要。很多中小企业,或者成长型企业都忙着做事,没有很好地思考战略的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是非常严肃和非常严重的一个挑战。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很难做大?为什么在做大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的天花板,曲敬东认为多半是企业的创始人在战略思考方面遇到了比较大的瓶颈。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CEO应该是不同的。比如美国,管理10亿美元公司的CEO和管理100亿美元公司的CEO应该是不同类的人,而且不会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中国,只要企业是谁创始,这个企业就一直是他在管理,不管管得好不好。

    所以从战略层面考虑,企业家的战略思考能力和前瞻性是一个挑战。一个公司从几个人做到几百人,甚至到几千人上万人,整个过程中创始人层面能够形成非常好的战略突破和前瞻性思考的企业家为数并不多。在过去2030年当中,中国有多少市场化的企业能够成为全球500强?除了那些垄断资源的国企之外,能够真正成为全球500强的民企并不多。华为是其中做得非常优秀的一家公司,因为它是完全靠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网络覆盖和全球化的产品销售,还因为他有一个对企业战略把控能力极强的任正非。

    再比如联想,联想是靠收购IBM成为了全球知名企业的,一路走来能够顺风顺水,因为后面有中国企业教父之称的柳传志。没有这两个伟大的企业家,就不会诞生这两家属于中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很多企业,它在做大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不是资本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老板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创始人已经该退了,因为他没有再去把企业做大的能力。企业家能够不断形成自我突破的不多,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让职业经理人来接管企业的运营。

资本时代的机会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曲敬东认为就要去思考面对今天这样的环境怎么办的问题了。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同时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从环境和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和企业确实面临更多的是挑战,而在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则面临更多的是机会。中国的发展和20年前、30年前最大的不同,是真正地需要产业的升级,需要技术的驱动。企业靠简单的营销,靠打价格战已经不能够获得发展了,因为价格战只会加剧过剩的产能,并不能真正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更不能帮企业在全球立足。

    今天的中国充满着巨大的机会,在曲敬东看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有很多技术即将改变世界。在过去10年—20年中,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主要是在应用层面解决了一些问题,真正在技术方面,还离得很远。比如在制造方面,中国离德国和日本有很大的差距,未来工业4.0和智能化将推动整个工业的升级,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真正可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是来自互联网,而是来自于高技术的驱动制造业革命。

第二,中国已经进入了资本时代。如果我们想在竞争当中保持不败的话,资本所起的作用将非常之大。与很多企业家的沟通过程中,曲敬东发现,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他们说自己不需要钱,为什么要去融资?“我从来没有拿过别人的钱,我自己可以发展。”这是不少民营企业家的想法,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看从哪个角度分析,如果仅仅从今天生存的角度看,是不需要资本的扶持了。但是企业家的竞争对手跟他想的不太一样,他们会用资本的杠杆跟你竞争。你的挑战不是来自于自身,是来自于你的竞争对手。也许不是来自于中国的对手,而是来自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对手的挑战。

资本时代重要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获取资金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10年、20年,企业主要靠银行的贷款,在银行拿不到钱就靠高利贷、民间借贷来解决问题。现在可以靠股权的方式解决问题,股权投资已经成为助力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另一个是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未来即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使得企业能够非常方便地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比如现在的新三板和未来的注册制,包括战略新兴板等等,不管是什么板,最重要的是说未来上市这件事情将变得更加市场化。不像过去,那是靠着很多市场以外的因素决定谁能够上市的。谁上市谁就是一个爆发的过程,谁就是一个财富兑现的过程。未来,所有的企业只要你做得够好,你都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本。所以资本驱动企业发展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资本营运的成功案例

    雷军在过去5年中创造了一个神话,就是小米手机。虽然这个领域也是一个产能过剩的领域,中国的手机已经没有赚钱的企业了。全世界只有两家手机厂商赚钱,一家叫苹果,一家叫三星电子。但是小米成长的轨迹和它的模式是值得借鉴的。因为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前,他有四年的投资经历。雷军在做金山的时候,做得很辛苦,因为他在中国卖软件是很难赚钱的,那时候雷军卖软件,十块钱一个光盘都卖不出去,比卖电脑赚钱少很多。但是雷军在投资创立小米之后,他就做得很成功了。他的成功有几个重要的地方可以借鉴。

     第一个,他从一开始就利用资本的手段让小米获得发展,起点高。

第二个,他找到了非常好的合伙人,形成了非常好的治理架构,让能人在一起创业。过去几年中,他用互联网营销的手段运用到了极致,小米发展得非常好,5年之内将小米做到400亿以上,预计2015年收入会超过千亿,成为国产手机的前三名。

这样一家公司,如果在过去的传统行业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至少需要20年。对照联想过去30年的发展就可以知道,小米这5年确实是一个奇迹。所以资本和互联网帮助小米成就了这个奇迹。

还有一家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这个公司叫康德清,是国内的一家上市公司。今天他的市值大概有500亿人民币,创造这500亿人民币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因为上市的时候,这家公司只有26亿人民币的市值。最早这家公司做的是绿涂膜,后来又进入到光学膜,就是在手机、电视屏幕后面用的泛酸膜。今天他们做成了亚洲最大的光学膜生产基地,这个公司的市值也有了几十倍的增长。

获得资本的手段

获得资本有多种手段,过去是借贷。借贷最大的困难,就是你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拿到钱很难,成本也很高,不适合早期创业。但是资本就改变了这种状况。企业从创立期就可以拿到种子期的投资,后来可以拿到天使阶段的投资。很多企业在想,我拿到别人的钱其实会受到很多的制约,也许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曲敬东认为,去选择与什么样的资本合作是比较重要的,必须找到非常适合企业发展的资本助力,才能够有一个比较紧密的配合。资本有很多属性,在不同的机构里边,它有不同的偏好。这些偏好可能跟企业发展是比较容易找到合作点的,也有一些你可能会发现它没有一些交集。找到跟自己发展比较匹配的资本,是比较重要的。企业在发展中能够谨慎地选择资本合作,不要盲目地合作。

总体来讲,资本其实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一些投资机构,投资机构在投资过程当中,会帮企业的治理结构梳理得更加清晰,比如股权的分配,创始人应该拥有多少股权,团队拥有多少股权,投资人运用多少股权,这是一个科学的架构,这里面需要很专业的工作。同时,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也是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企业变得越来越规范了,才有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才有更多的资本愿意进来。

 新三板让很多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变低了。通过前期的规范运营,如果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资本市场,比如说挂牌新三板,对于未来的帮助更大。因为挂牌之后,品牌形象会对公司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可以让更多的投资人还有客户能够了解企业。同时,曲敬东认为在挂牌之后,获得资金会变得更加容易。由于自身的规范,更多的投资人愿意投资这个企业,这样成本也会变低了。

    今天的A股市场,不管是创业板、新三板,能挂牌,最重要的是解决了融资问题。挂牌之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应该是来自于资本的助力。不管是在哪个板,都要用资本的方式去获得发展。比如收购产业链的新技术,包括收购一些垂直领域的一些企业。收购一定是未来已经挂牌或者IPO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小板,包括创业板,这些优秀的企业,多半都是靠收购的方式进行发展的。好的企业一年要进行两三次的并购。业绩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源的整合和整个产业链的打通,包括一些在垂直领域的同类企业的合并。这些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如果用传统的思维去做滚雪球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天花板很难突破。

谷歌公司每年都要收购上百家的企业,它的很多技术、团队、业务都是靠并购而来的。谷歌在美国的所有顶尖企业都是靠收购来获得快速发展的,有的收购的是技术、专利,有的收购的是业务。资本在这方面能带来非常大的作用。

投资人对企业的评判

    作为一个投资人,应该如何去评判一个企业?有的企业规模小,有的在创业的早期,也有的在成长期,从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的角度去看企业,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投资人非常在意、非常重视这些企业所在的领域,它的成长的空间。人们经常讲天花板有多高?但是每个企业如果从创业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在每个细分领域都可以做大做强,这是你做多大的问题。机构不可能投所有的企业,一些大的机构肯定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你所在的领域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就意味着这个企业不可能做得很大。比如说你所在的行业市场空间是100亿,你最大的零售业做到10亿,仅此而已。投资人会去评判在哪些领域三年或五年以后机会更大,而不是今天。五年前,钢材、建材、重型机械都是很大的市场,但是五年后的今天,因为房地产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领域就产生了天花板。

    第二,创始人和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创始人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做多大的根本,因为所有企业的突破都是创始人的突破,所有企业的瓶颈都是创始人的瓶颈,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企业的规模不够大,你就看不到那么远。所以投资人在选择创始人的时候非常慎重,因为他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第三,投资人非常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因为所有的企业你必须要能赚钱,你必须创造价值。今天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行业,企业的本质就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愿意付钱。

    第四,投资人非常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因为所有的投资要取得回报都是企业的成长带来的,这个叫价值投资,所有的PE值和股权收益都是来自于企业的成长。如果一个企业不成长,这个投资就没有回报。

第五,投资人非常关注企业的性价比。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把企业做大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阶段性地把企业的估值做到最高。任正非只有华为3%的股份,马云也只有阿里巴巴8%的股份,但是他们的身价已经很高了。

曲敬东希望企业家在跟资本的互动当中能够了解投资人,当然投资人也需要了解企业家。今天的中国投资人很多,但是真正了解企业的投资人还是太少,所以曲敬东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家也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去做一些投资,特别是帮助一些年轻人去创业,只有这样,中国的发展才会更好更快。

曲敬东最后指出,未来十年、二十年,应该是中国经济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诞生影响全球的伟大的中国企业和伟大的中国企业家!(根据曲敬东本人在2015-2016领军企业家年会资本论坛上的演讲速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