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中的遨游


 
道学中的遨游
喻建国
道家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虚无的,古圣阐述的“气”分“阴阳、五行”,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中国国学其实极其深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国国学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我们现在可以认定“清者”为高频震动的能量,也就是现在科学中常称的“暗物质”或“反物质”或“其他维度物质”。现在科学又发现暗物质占据了整个宇宙物质的94%以上。相应的我们现在也可以认定“浊者”就是低频震动的能量,是人们现在可见的物质。正因为可见的物质具有实在性,而且这些物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能够对我们起作用,更显现了它的真实。有些人就否认“暗物质”的存在,否定了暗物质的科学性。
在我们能够清晰理解的光谱中,可见光只是整个光谱中的一小段,更高频和更低频的光,我们现在感觉不到,但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存在的领域更为广阔。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是万物最玄奥的内在,善良之人将其视为珍宝,即使不善的人也要企望拥有它。取得它的庇护。美好的告白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规范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如此,天下人才拥其为贵。
“道”是一种哲学[。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热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与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道学中富含科学,道学本身就是深奥的科学。道学揭示了科学中最前沿的无限,奥无限,妙无限,奥妙无极无限,奥无穷尽,奥永可探,人在奥中行,无尽无极,人随奥行,也必无穷无尽。此人非你我他,而是整个人类。自然界与道学相扣,宇宙与道学相融,扣中领悟,扣里觉悟,扣中带路,扣里禅引。自然界是一个小小的无穷无限,宇宙是一个大大的无穷无限,无穷无限就是无边无极。
作为你我他,今天能够领悟多少道学就领悟多少道学,领悟道学,为今而用。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不争而善胜,是争寓于不争,肯定不是全然不争,是争的渐趋形态,是争的平和形态,是争的圆润形态,是在不争中大量地潜在地施展着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胜了。不应而善应,是应寓于不应,也绝对不是全然不应,也可以说这种不应是应的渐趋形态,是应的平和形态,是应的圆润形态,是在不应中大量地潜在地施展着应,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善应了。自己的未来全是不召而自来,千万不要机关算尽却枉然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