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思想的是与非
国学的精粹,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仁学”。
什么是“仁”?孔子从多个方面做过解释,最精辟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仁”的这一内涵,引导人们向善,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道德的基本规范、施政的基本纲领,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仁人”、统治者施政要施“仁政”。所以,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风尚,读书人把“仁人志士”做为理想的楷模,把“杀身成仁”做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仁学”思想生命力的源泉。
生物生存的自然法则是:自由竞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自由发展——优胜原理。生物生存的社会法则是:互助合作、互促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共生原理。“仁学”的思想符合共生原理。
为什么“仁学”思想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呢?
一是生物与生态由遵循自然法则的自然存在,向遵循社会法则的社会存在转化,是进化。这种进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生物的个体与群体行为由自发到自觉、由盲目到理智的转化过程。只有在社会生产能保证群体全体成员生存的物质需求,才可能成为现实。
二是“仁”的内涵模糊,还不能充分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爱人”的思想有高尚、合理的成分。但在实际上是不可能、不应该爱所有的人。人有善恶、好坏之分,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可变的,有对错、有好坏。人们只能、只应该爱好人、好思想、好行为,不能、不应该爱坏人、坏思想、坏行为。所以,才有“惩恶扬善”的行为准则。如何正确地识别与区分善恶与好坏,到现在也没有人给出一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合理标准与方法。
和谐文化是仁学文化的深化、提高与扩展。
什么是和谐?对立统一、和睦协调是共存关系的和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促互补、互助合作、互利互惠是共荣关系的和谐,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和谐内涵的本质是共同发展,但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共同发展,是相互关联、互促互补、互助合作、互利互惠的共同发展,叫和谐发展。和谐与不和谐共存,以不和谐促进和谐,化不和谐为和谐,增强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提高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是辩证关系的和谐。这就是和谐的三重内涵。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机制,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必将实现腾飞似的发展。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没有充分地根据却固执地坚信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能转化成客观实际,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迷信。
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观认识,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实现了的预期目标,就是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产品设计是主观认识,合格产品就是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只有科学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预期目标。
什么是真理?我们追求的真理究竟应该是什么?真理是有利于相关各方共同生存发展的合理关系,能够被不分民族、种族、阶级、文化、信仰与国籍的人类绝大多数接受,能够被人类历史最终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或者说是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实际,真理是和谐发展的最大化,这就是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内涵是判断各种是非(包括善恶、美丑、好坏、对错)、识别合理关系(包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交易、诚信、风俗、礼仪、道德、伦理)的根本标准,也是权衡价值、分析利弊、确认发展的根本标准。追求真理就是追求这种客观实际、创造这种客观实际;不符合这种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都属于应该纠正的谬误。只有真理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长治久安。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用真理自律行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促进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善心,创造和谐发展的行为是行善,损害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恶意,破坏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作恶。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或认识中的内容,不论是宗教还是什么主义,乃至一些科学的学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只有通过对多方面的、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分析,才能正确地识别其中包含的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只有科学与真理能够统一人类的信仰;只有和谐世界能够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要用科学和真理驾驭社会和谐地运行。
要用和谐文化铸造人类的灵魂!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认识的深化、提高、扩展没有止境,否定的意见会促进肯定的意见深化、提高、完善,质疑与批评会促进思想进步、发展真理。请质疑、批评、赐教,欢迎参与交流、探讨、研究、传播。
作者:张德文
本人是退休教师,教过从初中一年级到本科二年级的多门基础文化课,做过教学箮理、教学研究工作,退休后从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文化研究。在价值中国网上有实名制博客。
联系电话18911331527。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