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WS在IaaS和PaaS的领先优势,很少有人质疑。但仍然有公司被认为能够挑战甚至战胜亚马逊AWS,Google微软IBM被列为头牌人选,理由还在?进展又如何?留下什么教训和启示?
版权声明:任何转载需全文转载并保留来源(微信公众号techculture)和该声明,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
在《云计算公司如何打败亚马逊AWS?》一文中,我们盘点了各家IT巨头的大致路径,以及亚马逊AWS先发优势带来的良性循环,这里讲重点盘点几家最有可能挑战AWS的公司,他们具有挑战力的理由、当前的进展、留下的思考。
今年早些时候,Leo Sun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谷歌和亚马逊:谁能赢得云冷战”的文章。文章认为谷歌和亚马逊正在进行异常关于旧数据的冷战。看着标题是不偏不倚,但内容表明作者更看好谷歌。谷歌的Nearline可以再三秒内读出旧数据,而亚马逊AWS的Glacier需要三到五个小时。谷歌能做到这样是因为谷歌大新数据和旧数据放在一个系统里,而亚马逊AWS在放在两个系统里。
作者认为这让Google有了切入企业级冷数据和混合云市场的优势,并且Google能将IaaS和PaaS服务于Google的android和apps生态系统对接,让终端用户和企业在使用应用的时候,使用IaaS和PaaS服务。作者认为这只是Google具有的高性价比技术带来优势的一个例子,辅以Google更广泛的生态链支持,这将最终能够扼杀羽翼未丰的AWS的增长。
IBM
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企业服务领域,声誉和信任的力量。如果说谷歌在企业领域,还算个新手,那IBM就绝对是老手,而且是有着102年历史的老手,在这期间渡过了数次危机。在2013年6月IBM以大约20亿美元收购了Softlayer后,就有媒体和专家认为,携IBM最新的营销攻势,在向亚马逊AWS发起强大的攻击。
他们认为亚马逊根本不是一家IT解决方案公司。尽管亚马逊是一家成功的零售商,并且看似寻找到了一种以低成本方式和类似零售的模式售卖IT服务的方法,但IT服务于亚马逊的核心零售服务并无关联,面对激烈竞争很难发挥协同作用。
他们认为亚马逊缺乏与IT服务的纽带。亚马逊缺乏在IT服务领域的声誉、品牌忠诚度、影响力,甚至三星和苹果也是如此。同时,亚马逊在营销上也缺乏执行力,让其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营销攻势打击亚马逊AWS的口碑。当然,随后IBM的营销攻势开始宣传IBM的季度云收入增长70%到10亿美元,一年6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和1400项专利,对openstack的支持和贡献,25个数据中心,37000名云专家,众多的知名的客户。
他们甚至声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云计算之战的胜利者都是IBM。Amazon AWS作为先入者,只有战术优势,而IBM则有着战略优势。并认为,在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流程比产品重要,服务比省钱重要,而且大型合同已经融入了IBM的基因中,所以IBM将战胜亚马逊AWS。
微软
而IBM,还在为公有云10亿美元的营收而努力,2015年约为8亿美元,而2016年的目标是10亿元,增长25%,低于行业整体增速。另一种说法是SoftLayer的增速是AWS的三倍,无从考证来源。而公有云收入仅是其总体收入的零头,IBM第三季度营收为192.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3.97亿美元下滑14%;净利润为29.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4.55亿美元下滑14%。IBM至此已连续第14个季度营收下滑,也是IBM连续第五个季度营收下降幅度超过市场预期。IBM的寒冬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微软,除了Azure利用在windows平台和Office领域的优势地位,将用户迁移到云平台上,带来云计算业务在财报上的突飞猛进外,整体营收2016财年一季度竟然下滑12%,而且似乎在IaaS、SaaS上还没有拿出秀成绩的勇气。随着时间推移,微软转型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
正如在《云计算从业者想明白这三个问题,2016才不会虚度》一文中指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认为事物是随着时间惯性发展的;认为优势可以扩展到任意边际。因此,从过去和现在预测将来很困难,但改变现在的格局同样困难,甚至更为困难。
但是机会并非不存在。正如在微博上@yangdigital在评论《云计算公司如何打败亚马逊AWS?》一文时所言:在现有形态的IaaS领域超过AWS的难度太大了,就如同在桌面操作系统超越微软,在搜索引擎方面超越google一样难,未来云计算领域会有创新公司会超过AWS,但一定另一种形态的方式竞争。深感认同:“metoo"既不可能超越也不可能赶上”the first big one“。但是,错开一点就会有机会;错开一大截,可能有个大机会。错开越大,蕴藏的机会越大,风险和收益起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