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村级招待费看上去很美


15上午,广东省民政厅召开听证会,听取基层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等对制定《关于规范全省行政村(村民小组)公务接待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建议和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提出,行政村(村民小组)一律取消招待费。(据201616 《南方日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1/06/content_7505846.htm

这是系列新政的新亮点,我听得到来自草根阶层的欢呼声,有人开始把招待费换算成村集体收入,但许多人没有看到新政背后的另一面。

拟取消村级招待费,这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新政,赢得无数点赞当在情理之中,但冷静下来思索,我隐隐有些担心,那些鸟不拉屎的山旮旯恐怕因此被进一步边缘化,沦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我们身处一个双轨制盛行的国度,无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领域,资源分配都存在双重标准,农民与城里人之间、体制内人与体制外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领导身边人与身外人之间,都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近权者得、近亲者得几乎成了显规则。这样的丛林法则,把中国塑造成人情社会,将人们裹挟其中,以致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盛行,大家都在努力编织关系网,试图突破自己的阶层局限,攀附权贵寻找成功捷径,纪检监察部门不得不以纪律约束的方式,对党员干部参与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亮灯警示。

说白了,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权力运行方式。从行政层面看,在“集中资源办大事”的理念下,从财政“分灶吃饭”到“分税制”,中央拿了大头,地方便不择手段“跑部钱进”,挖空心思向土地财政挖潜,形成赢家通吃的尴尬局面。回到民生领域,长期以来,不用自己掏钱买社保的体制内人,退休后领着每月几千元退休金,但绝大多数老农民只有每月70元基础养老金,城乡社保一体化成为一句空话。事实上,拜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所赐,许多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享受不到国民待遇,成为追求和谐社会路途中的一道硬伤。

在这样的行政模式下,乡村无疑处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社会往往听不到他们沉没的声音。

古往今来,施政者讲求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此,不少君王和钦差大臣微服私访,良心官员访贫问苦。从旧时访民拦轿告状和当下访民越级上访来看,许多底层人更期待下情上达,也就是希望更多官员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

然而,广东拟取消村级招待费释放的潜台词是,领导干部下基层没有给乡村带来实际利益,乡村招待费已经成为农民的包袱,必欲卸之而后快。事实上,许多时候,没有悲悯之心和人文情怀的干部下基层,更像一场爱民秀,热了舆论,冷了百姓,难怪一些走马观花的视察者被斥为蝗虫。

笔者老家村子,前任村班子就留下了40多万元负债,包括欠一家酒楼的几万块饭钱。对于一个没有集体收入的落后村来说,一顿几百块钱的工作餐、一份几百块钱的年节礼,就是一块大包袱。

媒体不时曝出这样的信息,有村干部吃垮了饭馆,甚至借高利贷吃请,这都是乡村不正之风的典型反应,对这样的招待费,当然要出重手整治,既要让他们怎么吃进去的就怎么吐出来,还要让他们接受党纪国法处理。

然而,在乡村日渐凋敝的中国,资源最大限度向城市集中,尤其向中心城市集中,本来已经边缘化的乡村,不可能成为一方净土,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百姓来说,他们更愿意箪食壶浆,迎接远道而来的反哺乡村者和反哺乡亲者,他们更希望给爱民如子的父母官送上万民伞。

一段时间以来,为财政减负、为社会减压的新政出台不少,有些好经却被念歪了,如车改车补一刀切后,下乡的活没有多少公务员愿意干了,部分车补成了变相福利。如年节礼物禁令趋严后,硬生生被砍掉的可能只是低层百姓的福利,看不见的权钱交易还在不收手者中间进行。

在笔者看来,中国乡村贫穷落后的原因,不是招待费太多,而是政策红利太少,如果有追求社会公平的胆识,中国乡村还能焕发沂蒙红嫂般的柔情。

不改变权力运行方式,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却试图以道德说教喝止伸向纳税人口袋的手,用严苛的规章制度为权力洗白,到头来,财富与权力的媾和转入地下,人们看到的只是河清海晏的幻象。

                                             2016-01-07